找到相关内容8962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佛道儒三教伦理的交涉——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

    提谓经》进行比较,认为有部分相似。[30]而《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在《出三藏记集》卷四被列入“失译”类,《历代三宝纪》卷四才录为安世高所译[31],但是《法经录》、《彦琮录》、...   [30] 牧田谛亮《疑经研究》第149~150页   [31] 《历代三宝纪》卷4,《大正藏》卷49,51a。   [32] 镰田茂雄先生认为时间的先后难以判断(《中国佛教通史》第4卷第...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260032.html
  •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故不同于任何一物却又为任何一物之根本的那种状态的。[30]但是,现代研究者张立文先生与冯达文先生都认为,“无极”是实词,是周敦颐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与出发点,太极是无极所派生...30] 朱熹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图说?朱熹图解附》,《周敦颐集》卷一...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儒佛道三教关系和我国佛教的发展

    》中更是反复论证“道  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29]。晚年出家为僧  的齐梁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也在所著《灭惑论》中提出了“孔释教殊而道契”[30]的...》卷七十六《陶弘景传》。  [26]《梁书》卷二《梁武帝纪中》。  [27] 北周释道安《二教论》引,载《广弘明集》卷八。  [28] 《弘明集》卷三。  [29] 《弘明集》卷五。  [30]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
  • 战后台湾传统佛教的教派发展与现代社会(1)

    的发展是开参担任住持期间。[30]此一阶段最大的成就,是在寺中举办大规模的传戒活动,名义是纪念永定和尚圆寂二十周年。戒会期间,前来求戒的出家众有250人、在家众有288人,盛况空前。[31]开参在台南...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460056.html
  • 真谛三藏行历及其以广东为核心的翻译活动考实

    波罗蜜多心经赞》卷一说:  《中边》曰“蕴有三种:一所执蕴,二种类蕴,三法性蕴。”斯取新本,《十八空论》’  亦同彼说。故彼论曰:“所有三种:一者分别,二者种类,三者如如。”[30]  唐慧沼《金光明...,《大正藏》第49卷,第88页上。  [29] 《大正藏》第55卷,第364页下—365页上。  [30] 唐·圆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卷1,(大正藏)第33卷,第544页下。  [31] ...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660058.html
  •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2)

    )。上述三经被视为大乘戒的三大圣典,其中应以《地持经》似最早出现。[30]   至于《瑜伽师地论》则在唐朝时由玄奘大师译出,其并译有《菩萨戒本》一卷,同于《瑜伽论》中所示菩萨戒相(戒律学处)的部分。而...佐藤达玄著,释见憨等译,《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嘉义:香光书乡,一九九七年。页四五五。   [29]同上注,页四五八。   [30]参见王海林释译,《瑜伽师地论》。台北:佛光,一九九八年。页五~六。其以《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860061.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的“发心”之对观──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

      和世亲对于发心之体为何的看法中,前者(菩萨地)以胜愿为发心;   后者(庄严经论)以思为发心。宗喀巴引庄严经论:诸贤者之愿,即   具希求思。他认为二者的看法一致。30   圣解脱军提到:发...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960062.html
  • 宗喀巴对于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1)

    难处释》[30]中,皆提到菩萨戒的修持依于别解脱律仪,以及应当依于《菩萨地?戒品》所说的仪轨受菩萨律仪。[31]而宗喀巴特别以注疏<戒品>的方式造论,主张参酌《经集》等以广学菩萨行等等,皆明显的同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060063.html
  •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

    为正?谓人、天、涅槃。何等为正道?谓不杀生、不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恚、正见。(注30)  由此可知,从五戒出十善,十善是世间、出世间的五乘共法,八正道是解脱法。行十善而有...  (注4)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卷4有云︰“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众)戒。”(《大正藏》卷30,页982下)。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下云︰“若受佛戒者。。。八部鬼神、金刚神...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460068.html
  • 敦煌遗书中现存的《坛法仪则》[1]

    │ │ 30 \t。 │ │ │ │ │  │ ├────────┼...现存《坛法仪则》中记述的坛法总数不足30种。与题名中所说“四十二种”或“四十九种”都不相符。而工型“部第十”开头“佛说水陆灯坛功德部第十三’’数字,说明《坛法仪则》原来有一个顺序,但这个顺序在工型写本...

    侯 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496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