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91篇,用时32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祖堂集》“著”的语法化等级研究

    如果从判断助词的典型句法结构“动+ 补+ 助+宾”来衡量, 在《祖堂集》里还没有出现处于相应位置的“著”, 到了宋代, 可以看到处于典型位置的完成貌助词“著”, 如(例(51) (52) 转引曹广顺(1995) )  (51) 《孟子》辨《告子》数处, 皆是辨倒著《告子》便休, 不曾说尽道理。( 《朱子语类, 卷59》)  (52) 且放下著许多说话, 只将这四句来平看, 便自见。( 《朱子语类,...

    林新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43663271.html
  • 《六祖坛经》虚词研究

    马氏文通词类理论再研究》《古汉语研究》 1996.2:46-51  陈霞村  1988《关于古代汉语词类的两个问题》《中国语文》 1996.3:209-211  1992《古代汉语虚词类解》 山西教育... 1995.1:51-57  1998《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 1998.1:23-28  齐沪扬  1999《表示静态位置状态的 “在” 字句》《汉语学习》 1999.2...

    王文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2663673.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读后感(下)

    然则,如果修行状况与学人身心条件存在著一种互动的关系,那么所谓修行,便可能种类繁多,因此根据修行实状而安立的相对阶位,也会不止如此,或不必一如上数。〔51〕不过,固定分类数目,一来有利于说解,再者也可...毗婆沙宗〉,见页94~132;〈经部宗〉,见页197~222;〈唯识宗〉,见页337~391;〈中观宗〉,见页631~715。   〔50〕详见《宗义讲释(上册)》,页106~120。   〔51〕例如《...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1163822.html
  • 《六祖坛经》的思想

    不但不得利益,还会受到损害,因此又把《坛经》所说的法门比喻为大雨,根性小的人听到之後,反而会产生障碍(注51)。因此它强调,众生的自性虽与佛性无二,但若是小根小智的人,并不会生信心。   (4)本来《...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要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此即与理冥符。」大正四八,三六九页下。   (注51)此在《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曾叙述:释迦...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0963968.html
  • 《六祖坛经》范围副词研究

    计 │8 │2 │5 │24│3 │1 │1 │2 │ 1 │ 1 │ 1 │ 1 │ 1 │ 51 │  └──────────┴─┴─┴─┴─┴─┴─┴─┴─┴... │1 │1 │2 │ 1 │ 1 │ 1 │ 1 │ 1 │ 51│  └─────────┴──┴──┴──┴──┴──┴──┴──┴──┴───┴...

    陈宝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1063969.html
  •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五重唯识观”的哲学意涵(下)

    相系的相份。“境”之角色的此转移把讨论的焦点从“对象自身”变为对象作为经验是如何显现(Erscheinung)[50],因此唯识宗对“境”(artha)[51]所作的讨论不应依文解义地读作否定“境”或...dhyamika and Yogācāra: A Study of Mahāyāna Philosophies (SUNY 1991), pp. 51-60。长尾雅人指出,从唯识宗的角度来看,“证空”...

    刘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63565973.html
  • 从生命“觉”义、浅论儒佛会通

    出版社,民国70年7月,页26。  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注51)。而直心之用处即与解脱心和实践的工夫相应,六祖乃云:“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为...而顺和因缘,遍一切处又不著一切处的高明风教。  注51:同上,页81。  注52:同上,页93。   六、  结论  方东美教授在其所著<华严宗哲学>一书里谓:“宇宙之源,起于‘无穷’,含赅无数的事与...

    刘易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73666019.html
  • 《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校考

    鸭肉用之徒,咸悉放生,家家断肉,人人念善,不立屠行。爰及比州邻县,闻此并起净心〔51〕,不止一家。  当今所煞无所征效〔52〕者,斯是众生业满合死,故无报应。只是尽此人身,还作畜生,被他屠煞。若众生日限...到时,遂乃不见。”  [49] 逮债,据S.462、S.6514等卷校录,他卷或作“逯情”。  [50] 差,病愈,通“瘥”。  [51] 净心,据北1364等卷校录,S.3257等...

    杨宝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44066425.html
  • 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闻此颂意”方妥。  (51)69页:“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第三句之“身”当校作“心”。禅宗南宗讲“明心见性”,断无“向身中觅自见”之理。“身”、“心”...校本据改,是。参见前文(27)、(51)条。  (53)70—71页:“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第二句之“救”,斯本作“求”,是。“求度世人”意谓寻求超度、...

    邓文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5867222.html
  • 试探唯识法门在心灵环保中的应用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聚。”51也就是说现象的本身没有自体的性质。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性带来的痛苦有所觉悟,逐渐减少乃至根绝对自我与事物的执著,就会体会到事物并非由原有...佛教与心里治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51)《大正藏》第16册,第693页上。   (52)同上。   (53)《大正藏》第31册,第56页上。   (54)同上。   (...

    释法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436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