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报识,即是阿梨耶识 ; 二、执识,即阿陀那识;三、尘识,即是六识。(《转论》,大正31,61c~62a。)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三十颂》,大正...,,《宗教研究》21,昭和47,3,p。108~p。109。 32 《转识论》,大正31,61c~62a。 33 《显识论》,大正31,879b~880a。 34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
太虚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53443073.html
-
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61]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62]对此,孔子一直是否认的。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当然,其中的许多话是《论语》中所没有的。 [61] 《孟子·公孙丑第二》 [62] 《论语·子罕第九》 [63] 《论语·述而第七》 [64]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曾屡试不第。...
恒毓(博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55743096.html
-
制定学习内容:戒学,学《律经》;定学,学《现观庄严论》;慧学,学《中论》、《量论》(因明学)、《俱舍论》【61】。密教学习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
规定...身心不约束则心散乱不定,心不定则不能生起思考明辨 之力。【60】先小后大:就是先由小乘的发出离心,然后到大乘菩萨的发菩提心和修六度 行。【61】法相学:研究诸法名相的一种学问。《...
刘立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60743108.html
-
本中的甚深奶格玛六法统一成《唐达玛》和诠释《唐达玛》的《玛木仁达》。尊乃格玛的授记,卓为贡波宣布益西江挫为自己的继任人。
61岁这年的三月初八凌晨,大地六种震动,天花乱坠,天乐持续不绝,奶格玛、...
江贡·桑吉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64243150.html
-
冉云华《敦煌遗书与中国禅宗历史研究》,载《中国唐代学会会刊》(台北)第4期,1993年,第54~61页;Yanagida Seizan, The Li-tai fa-bao chi and the Ch’...
杨富学 王书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0743178.html
-
考试之需,撰《白氏六帖事类集》三十卷,又称《白氏经史事类》[59],其书杂采成语故实,而割裂饾饤,甚为四库馆臣所讥[60],然因其保存了唐律令格式条文,甚有史料价值,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61]。《...34—38页。[59] 《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子部类书类,第1564页。[60]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子部类书类《白孔六帖》条,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3—1144页。[61] 如仁井田陞《唐...
李锦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2843204.html
-
一行相,可于一刹那入见道位而称为圣者,为进入七圣位之转戾点。[59]2.声闻之七圣位。此七圣位或是见道[60]名,或是修道[61]名,或是无学道[62]名,其特点是“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真智见理...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1743452.html
-
杜保瑞,2001年,<慧能無念功夫的實踐方法>,《哲學雜誌第三十六期》頁40-75。另見:杜保瑞,2001年4月,<王陽明功夫哲學進路的哲學體系探究>,《東吳哲學學報第六期》頁61-118。
[...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5243483.html
-
俱舍论》【61】。密教学习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 规定寺内学习五部大论(在噶当的六大论上增加了抉择正见的中观学),是从律经论三藏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论。 三学...明辨之力。 【60】先小后大:就是先由小乘的发出离心,然后到大乘菩萨的发菩提心和修六度行。 【61】法相学:研究诸法名相的一种学问。《俱舍论》是佛教法相学入门之书。 【62】因位修学:即由凡夫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2143516.html
-
持法》。 1941年(61岁)于永春城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1942年(62岁)于福林寺念佛期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在泉州大开元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5094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