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2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九都释道》 (二)

    37人,一同登舶前行。中经诃陵国(今印尼爪哇),到了师子国。  不空到了师子国后,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国王派专使去迎接,将入城,步骑羽林军开道。国王迎见不空,并恭请他住在宫中,七日供养。每天用黄金斛盛着香水,为不空洗浴。太子、后妃、大臣亦都象国王一样加礼。不空率弟子含光等37人,前往拜见师子国著名密教大师普贤阿闍黎,并拜他为师,还承蒙允准开坛重受灌顶。继而从阿闍黎学五部契印,曼陀罗法,瑜伽、护摩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2539097.html
  • 民國早期顯密佛教衝突的探討

    他力。又當時的中國在思想上並不信仰佛教,既然不信,又如何能以佛法挽救狂瀾。〔註37〕換句話說,法舫是從密法的流佈程度來檢討時輪法會,他認為等到密法普及時,舉辦經咒法會才能真正起作用。─────────...3,1933年3 月,p.5。註37:法舫〈今年的幾件佛事〉,《海潮音》15:12,1934年12月,p.2。頁2613.對民眾信仰的批評 法舫指出,內地宏傳西藏佛法,迅速地普遍全國,本是中國...

    梅靜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2139451.html
  • 传统佛教的文学观

    rdquo;[37]可见当时译经的风气,基本上是以“务存本旨”为主,风格则偏重于“质而不文”。   庐山慧远(334~416)在〈大智论抄序〉则提出了折中的...   [37]《大正藏》55,页73上。   [38]《大正藏》55,页76中。   [39]《大正藏》50,页437上~439下。   [40]见梁启超,前揭文。   [41]《大正藏》...

    汪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4139476.html
  • 鸠摩罗什译《大品经》《妙法莲华经》中的「深心」

    发意之顷,欢喜信乐,而不狐疑,若干种行,归一      道者,欲知功德,胜于八亿百千劫,行于度无极,百倍      千倍万倍亿倍。( 注 37)    《正法华》的意旨, 和《妙法华》相同,均说行五度...196c。        注35: 《大论》,页 540a。        注36: 《大论》,页 411b。        注37: 《正法华》,页 116b。        注38: 《妙法华》,...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1939674.html
  • 持名念佛法门与相关问题之研究之一

    强调说:“以上四句皆不可偏执,果能离执,即可随机方便施设言说。”(36)  关于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对此问题的一些说明,如下表所示:  智者大师(37)总说若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住此,此还成病;若...,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37)《净土十疑论》(《净土十要》第四)P5—P6,灵岩山寺印。  (38)《阿弥陀经疏钞演义》P41—P43、P291,上海佛学书局印,1992。  (39)《佛学大辞典》...

    净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839696.html
  • 六祖坛经的思想

    是与二同在,有二一定不离一。此即《坛经》所说定慧不二(注33)、动静不二(注34)、善恶不二(注35)、众生与佛不二(注36)、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注37)等等。因此,《坛经》最后的咐嘱品说:“动用...,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下。  (注36)般若品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上。  (注37)般若品无相颂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1540038.html
  •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上)

    煩惱依,   p. 37  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11]  「無始無明住地煩惱」顧名思義,是「無始」以來已經存在,以「無明」為本性。根據以上引文,它的力量...寫本在日本被發現,並經日本學者整理印行,為法寶研究揭開新的一頁,也為研究初唐佛性論提供珍貴材料,[37] 對於本文關涉的「定性二乘」問題,《究竟論》   p. 46  和《權實論》幾乎每章都有論及;...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540114.html
  •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下)

    1066上-中。   [3] 《解深密經》卷2〈無自性相品〉第5,《大正藏》冊16,頁695上。   [4] 《瑜伽師地論》卷37〈菩薩地〉第15〈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6,《大正藏》冊30,頁496下...Harvard University, 1993), pp. 208-224。   [37] 《究竟論》共六卷,分為十一章。一直以來,僅第3卷(第6、7章)傳世。(收入《續藏經》〔香港:香港影印續藏經委員會...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640115.html
  • 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

    任继愈写道:   时期的佛教。(注37)透过「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所看到的佛教全是如何为统治者提供征服人心的意识形态,用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佛教这种世界观当然是... Leon Pomp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p。37-39,特别是译注7。   (注13)从创思(ingenuity),隐喻(...

    林镇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0140170.html
  • 戒从心生

    则不能分别善、恶,“无良心”则不存惭愧与慈悲。内心“无惭、无愧”则失掉改过迁善的动机。[37] 心里“无慈、不悲”则于众生受苦或求乐麻木不仁,根本不护生──拔苦、与乐。所以释尊在《中.187说智经》不...empathy),相当于儒家仁恕之心,能与人角   [36] 《杂.624经》:“佛告讪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 修四念处。’”《大正》2,175a5f.  [37] 《长.2游行经》...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214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