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3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二十二问(1)

    众生现故。非法身(注59)者,非功德法集成相故。 明佛身(注60)已显开合者,或有圣教开为五身,依广义 门具(注61)分别故;或有圣教开为四身,即五身中前之四身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645591.html
  • 大乘二十二问(2)

    ”字,今从甲乙两卷。 (注 60) 同上。 (注 61) 原卷作“是”,今从甲乙两卷。 (注 62) 原卷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745592.html
  • “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

    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六波罗蜜,皆为证得无上菩提故。”’”(注61)此说直承印度佛教,然其定义比起《金鬘疏》中所说:“为了他人之利而欲求圆满菩提,与此欲心所相应而发起的心,就是发心的定义。”,仍稍欠...灵峰般若讲堂,新加坡,民国六十五年),页二二三。  (注 59) 见大正,册四五,页六五一上。  (注 60) 见(注 53)引书,页三七。  (注 61) 见大正,册四六,页九八八上。  (注 62)...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845595.html
  • 明末禅宗在浙东兴盛之缘由探讨(2)

    注60 湛然澄与密云悟的谱系,可由《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说》中析出 来,其谱系与人数可参考表一、二。 注61 同(注30)〈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行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045619.html
  • 明画论诗化与禅宗之关系

    齐名,岂非寒山拾 得化身耶(注61)? 又曰: 刘长卿....赠别玉峰上中诗曰:“(中略)”此作乃见超悟 ,禅家之正宗也(注62)。 诗主妙悟...研究》,页263。注58 《空同先生集》卷五十,页9。注59 《大复集》卷三十二。注60 《袁中郎集》。注61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注62 同上。注63 《画禅室随笔》卷四。注64 ...

    林素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145622.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1)

    上列种种,昙旷在其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序言中(大正:二八一二)只轻描淡写地说道:当侥薄之时,属艰虞之代,慕道者急急于衣食(注61)…。  我们的理解是昙旷可能于755左右,叛变发生之年,尚住在长安。于...

    巴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345670.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2)

    (注 61) 大正藏卷八五,1089页。  (注 62) “及天宝末,关中版荡,因避地姑臧。”宋高僧传卷六,大正卷五○,743页。  (注 63) 金刚般若经旨赞:“广德二年六月五日释普遵于沙州龙兴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445671.html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1)

    注疏详尽而繁琐;李通玄则神解精要,不重细节。故前者之书,较宜思辩性的学者参考;后者之书,则深得禅修者的喜爱。在晚明佛教界,两种类型的读者,壁垒分明,而兼之者少(注61)。德清和镇澄,皆是属于澄观的忠实...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5.html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2)

    台北,木铎出版 社,1983年),页316。高峰了州著,慧岳译,《华严思想史》 (台北,弥勒出版社,1983年),页107-226。 注61 在晚明佛教界,曾阅读并发挥关于“常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6.html
  • 世亲“识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1)

    61 )。  推究世亲的原义,则只可说“三类的识转变”=“一切种子识的转变”=“识即转变”=“识转变即分别”,这就只得说为“种子受薰习而异熟”而已。但若根据世亲严格的原义推测,识转变也应可包含“种生现”...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