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5篇,用时39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遗教简介

      遗教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本,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虽以佛教“七众弟子”中的“比丘”为说话对象,但其实,它是对以“比丘”为首的所有佛教徒的嘱咐。本言简意赅,语言流畅,比喻生动,妙句横生。全文2300余字,字字佛陀心血。   遗教,是记载着佛临...

    正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3453901.html
  • 佛陀遗嘱遗教

      佛陀遗嘱遗教   ----正如法师讲于纽约青年佛教中心   学习遗教的重要意义   诸位法师、居士:   阿弥陀佛!首先,向诸位合十问好!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的每个周六下午,我们将聚会在这里共同学习遗教。在此,向成就此次讲经法会的各位法师、居士,表示敬意!   礼敬三宝请法住世   稽首大觉遗教,和南布道众圣贤;   莫悲末法指当代,遵行圣言...

    正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3353900.html
  • 试论佛教戒律的形成及其弘扬

    中想到:为了佛教的精神及其救世的工作不至于因佛的灭度而陷于停顿,根据佛临灭前的:“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遗教的教诲,决心召集当时的大...、迦叶遗部解脱戒本、弥沙塞部五分律、婆粗富罗部未传。  部派时期,各派对佛陀的教义见解不尽相同,故又形成了戒律的多种版本。对初次结集的律藏本来面目,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但纵观诸律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62856431.html
  • 以忍为力 ——湛弘法师

    中,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人也。”可见,忍是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厚,而酝酿成的涵养。 弘一大师传中记载:有... 四十二章经中有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恶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恶,必为人尊。” 忍辱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 耐怨害忍:对于人家的瞋怒、谩骂、恶打、伤害……种种人事上的...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5576395.html
  • 浅谈戒律的重要性

    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地总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   又遗教云:    “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所以持戒才能生诸善法,防止一切恶行。  5、持戒能得解脱。戒为四圣的阶梯,诸佛因此得...才能久住,生死方可解脱。   参考资料:   1、涅盘  2、遗教  3、四分律  4、楞严经  5、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著  6、沙弥律仪要略藕益大师著  7、戒...

    界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4549710.html
  • 忍气吞声不是真修行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嗅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

    圣严法师

    |忍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2206321894.html
  • 修行人不要成为变相的生意人

    富裕,他的修行肯定不会好。一个修行人只要不饿着不冻着,能够闻法修行也就非常满足了。龙树菩萨也说过:“所有财富中,知足少欲是最安乐的。”在遗教中有一节专门讲知足少欲的功德和希求财富的过患。所以...。嘎单派的高僧大德们很多都是穿粪扫衣,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一双罗汉鞋穿五年,一件衣服穿十几年。专注于闻思修,把自心调伏得像莲花一样柔软,要比仅在外面穿花花绿绿、细软昂贵的衣服好得多。遗教中也讲过...

    索达吉堪布讲

    |皈依|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2/0012402789.html
  • 圣严法师答: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圣严法师答:‘一心不乱’这句话,出于阿弥陀,在遗教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于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三昧,或称一行三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而阿弥陀则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

    圣严法师

    学佛群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561611690.html
  • 忍气吞声不是真修行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十五也有:“...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62939759.html
  • 戒的精神与意义

    戒法就像是渡海浮囊一般,我们要度过烦恼的大海,必须藉浮囊之力。犯戒之人,就像是浮囊破了洞,一定是沉沦于烦恼业障海中。所以,唯有持戒清净,才能够安稳的到达涅槃的彼岸。遗教中,佛陀告诉我们对于戒法,要...为究竟。而要修定、修慧,又必须以持戒清净为前提,所谓“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尸罗就是戒,持戒清净,所得到的禅定才是正定,在定中启发本具的智慧,照破心中的无明烦恼,最后就能契入这念妙明真心。所以...

    见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554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