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 初 佛 教 出 家 人, 以 三 衣 一 钵 为 代 表, 因 此 出 家 人 不 管 云 游 何 方, 总 是 三 衣 一 钵 不 离 身。 三 衣 指 僧 伽 梨、 郁 多 罗 僧、 安 陀... 俗 与 气 候 的 关 系, 三 衣 只 在 法 会 佛 事 时 穿 著, 平 时 则 穿 长 衫。三 衣 的 制 作 方 法, 首 先 把 布 割 截 成 一 块 块 缝 制 而 成。 此 源 于...
慈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745401.html
-
佛制比丘,三衣一钵。”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俗人吃饭用的是碗,僧人吃饭用的是钵。佛教的生活是以托钵行乞为开始,一个僧人若不托钵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行脚托钵不但继承了佛教的传统...师等法师剃度,受沙弥十戒。之后新受戒的沙弥分成三组,在净慧长老、明海法师和明杰法师的带领下走出寺院托钵化缘,场面极为壮观。其他营员或护持托钵的新沙弥,或沿路供养,亦或留在寺院等待新沙弥带回赋予智慧与...
【佚名】
|托钵|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7/08003412317.html
-
的年龄至少达到二十岁而且父母同意他出家;他必须具备三衣一钵;他不是黄门(没有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异常的人)、双性人或贼住者(曾经冒充比丘或沙弥的人);他不是犯边罪者(曾经出家为比丘并且违犯波罗夷罪的人)...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出家的条件
http://www.fjdh.cn/fjask/2009/08/13023887995.html
-
拿着实物,钢流和记者前往山西省佛教协会。山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星端详着这个戒钵,讲述起一段尘封的历史。魏文星说,钵是僧人必备之物,俗人吃饭用的是碗,僧人吃饭用的是钵。在佛家传戒时,要发“三衣一钵”,这钵就代表了佛法的传承。从钢流带来的戒钵可以看出,这只钵来源于太原千寿寺,也是过去的北十方千寿寺,原先位于如今的太钢厂区内。
史料记载,千寿寺在明朝天启年间得名,到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佚名
|佛教新闻|台湾|
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1/15561496617.html
-
各位道友,人生都有种种追求。世间的人多注意身外的财富,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出家人淡漠名利,以修道为本。对于身外的财产,佛陀在世的时候是三衣一钵,乞食为生。佛教传到中国,到了今天,生活方式同佛陀时代有了根本的区别。现在的出家人,若与佛陀时代的比丘相比,几乎个个都是富翁,有哪一位出家人没有十几二十件衣服啊,有哪个出家人没有三百五百块钱呢?佛陀时代的比丘,过的是一种真正清贫的生活,除了三衣一钵以外,...
净慧大和尚
|七圣财|命运|财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12403225430.html
-
的物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容易使我们产生染著的心理。所以,佛陀对僧人能够拥有的财物有一定之规:如三衣一钵,日中一食。虽然时代不同了,僧人的物质生活早已超过了这一标准,但还是要以简朴为原则。因为无产,也就不会有由此而来的牵挂和得失,避免了很多无谓的烦恼。 问:据说现在有些僧人还为自己购买保险,这是因为“无产”带来的担忧吗?过去的僧人“一钵千家饭”,简单到几乎一无所有,为什么反而没有生存的担忧?...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1647642.html
-
视作破执的对象,因此不蓄财,不储谷,云游乞食,即使是住寺僧人,也不过三衣一钵,粗茶淡饭,过午不食,“吃”是对四大和合之身的应酬。素食不仅是基于众生平等的“不杀生&...方面的“应酬”态度。当然佛教哲学也是他的世界文化三路向、三期发展说的基础。
事实上,存理去欲不止是理学家的要求。制欲难,在花天酒地、灯红酒绿的红尘浊水中保持淡泊尤其...
麻天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2051552.html
-
包括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因为丰厚的物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容易使我们产生染著的心理。所以,佛陀对僧人能够拥有的财物有一定之规:如三衣一钵,日中一食。虽然时代不同了,僧人的物质生活早已超过了这一标准,但还是要以简朴为原则。因为无产,也就不会有由此而来的牵挂和得失,避免了很多无谓的烦恼。 记者:据说现在有些僧人还为自己购买保险,这是因为“无产”带来的担忧吗?过去的僧人“一钵千家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4952320.html
-
体现出各宗教经济应有的社会性与公共性特征。 在中国佛教的演进历史中,三衣一钵、靠他人供养的现象早已被佛教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清规所取代。它为佛教适应社会的变迁,奠基了生存的基础;它作为佛教存在...宗教界的优势,为“三引进”(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牵线搭桥。在此机制的设计下,当代中国宗教界参与经济活动已经在全国不少地方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由此呈现了中国宗教经济活动的两大逻辑,一是...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91755896.html
-
无限的真趣。正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修行人愈穷愈能奋发道心,愈富愈会迷失正念。古时有德行的出家人,除了三衣一钵之外,一无所有;...在诸菩萨身上,是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一切分别妄想,因此外界之色声香味触等都不能垢缠他们……举凡结习烦恼已灭尽者,天花一落到他们的身上,便会散掉于地上。」 杏花雨好像要沾湿志南和尚的衲衣,却又未能沾湿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566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