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随欲苦中复有七苦。
一、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
内心想希求长寿,偏偏不能满足所欲,年轻时就抱憾而死。
二、欲求端正不随所欲,生丑陋苦。
希求相貌端正好看,偏偏长相丑陋,非常苦恼。
三、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
想转生高贵人家,偏偏转在下贱之家,受人歧视。
四、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
想追求大财富,前世没有积福,一生费尽...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苦|无常|命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4/13255522170.html
-
印光大师云:“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
印光大师
|色欲一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1356594651.html
-
rdquo;了达事物无常、无我的本质,我们才能淡然面对,不随其所转。
有了正确观修方法后,应持之以恒地修习,否则就容易退转。不仅修行如此,掌握世间任何技艺也是同样。如弹琴、习武、练书法,都要每天不断练习,才会熟能生巧,任运自如。任何心行都是长期培养起来的,应每日数次不间断地观修、巩固,并在未修中间保持正念。如果我们每天以十分钟念佛,其余时间都在念贪、嗔、痴。那么,十分钟的正念又如何抵挡二十多小时培养...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92577905.html
-
不知宗门下一字不着,佛魔齐斩。所言动静者,初心学者,不可不究。行住、殿堂、务作、迎送、语笑、屎尿等名动,坐卧恬黩为静,如斯微细揣摩。我现于二六时中,究竟几时在动,而不随动去;几时在静,不被静转;对一切境,生心不生心。果能如前审察,于动不随动去,即能惺惺寂寂;于静不被静转,即是寂寂惺惺。此不过欲汝初心觉悟,于动静不要偏枯,定然动静一如,事理圆融。此正二十七祖所谓,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
虚云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1440411.html
-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难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
...
海岸
|李叔同|弘一|烦恼|对治|
http://www.fjdh.cn/article/2011/01/11073926243.html
-
的享受、刺激;也可能随着外在的境遇改变而改变,因而是不确定的,是随缘而变的,是自己作不了主的。
出家人的快乐,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喜悦,外力无法作用于它,因而不随外缘而变;你只需静静的坐在那里,或者悠悠的走着、站着······那种喜悦无时不刻都在从内心深处汩汩沁出来···&...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22977509.html
-
济群法师答:
随缘,是不是有缘就随呢?如果那样,就是随便了。因缘,有善缘和恶缘之分。善知识要引导你修学佛法是缘,恶知识要引诱你去参与坏事也是缘。所以,我们要懂得分析、辨别,要随善缘而不随恶缘。佛法讲因缘,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缘,也有亲的因缘。以哲学概念解释,就是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主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比如树的生长,种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阳光、水分是次要的缘...
济群法师
什么是因缘?常常听人说随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9/17452989604.html
-
五种境,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所缘取的种子、有根身、器世界、三种境,都是性境。 不随心,依《唯识枢要》有三种:第一,此境则是非善非恶(染)的无记性,不随从能缘心的善恶起善恶的变化,这叫作性不随。第二,不随从心系属于同一界地,例如第八识系属于欲界,而所缘取的种子通欲、色、无色三界,以及身在下界起二通时,眼耳二识缘取上二界,身在上地眼耳二识缘取欲界,这叫作系不随。第三,由于相见别种,所以不随心从同一的...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5157271.html
-
分和相分由不同的种子产生。相分种子不随见分种子。 (三)、“第三师云:见、相二分随其所应,种或同异,如缘龟毛兔角,相与见同种,以无自体,相分复假,不别熏种,但随见力,带同熏种。如缘五根,有为实体,...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尘,还有地、水、火、风四大和有漏无漏定心所缘的相分。 解释性境以后,《宗镜录》卷六十八对“性境不随心”进行解释:“言不随心者,为此根尘等相分,皆自有实种生,不随...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541496.html
-
《宝雨经》卷四,即:行施不随他教;持戒不随他教;修忍不随他教;精进不随他教;静虑不随他教;般若不随他教;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能解回向;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不退大乘;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具足十善身语意业;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5385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