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72篇,用时4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一场佛家儒家的对话:道坚法师鲜于煌教授座谈

      2008年12月13日上午,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市孔子儒家研究会会长鲜于煌教授进行了一场佛家儒家的对话。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二十几名研究生及广大居士、传统文化爱好者一同参加了此次座谈。   座谈中,道坚法师从鲜于煌教授的姓氏“鲜于”复姓说起,到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对比了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传播发展方式;鲜于煌教授由儒家和佛家的不同点、相同点...

    佚名

    |一场|场佛|佛家|家||儒家|家的|的对|对话|话:|:道|道坚|坚法|法师|师|鲜|鲜于|于煌|煌教|教授|授座|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2/20292032878.html
  • 贵耳贱目

    摇头回说不会。 惟俨:“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 “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今日社会上,人人初见时,常说“久闻大名”,其实心中可能在想“不过如此耳”,此皆贵耳贱目之人。见面不如闻名,闻名不如死后说好,此皆人之劣根性耳。李翱居高官,性倨傲,以儒者自居,何能忍受药山禅师之冷漠,此即禅深度不同之明证。 查看原文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3278865.html
  • 佛教

      佛教孝   佛教创建于印度,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道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在《大乘本心地观经》中记叙“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据经载,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毕陵伽婆蹉,想以衣食供养贫穷的父母,请示佛陀,佛陀集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于...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7273896557.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佛教文化,最终得以中国传统的、道文化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了天台、华严和禅宗这些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扎根...中的展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始终中国固有的以、道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396352.html
  • 转凡小旧道德成菩萨新道德

    为己是鞭辟近里,比较切身切真,故亦成为道德。道即为人天善中较切身切真者,二乘圣者则更切真。或谓儒重伦理是为人,但五伦都在身家所系,君不过父之扩充,朋友不过兄弟的推广,皆仍倚重为己。故墨子兼爱...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0339580.html
  • 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的发展

    于华夏文化之中,成为、道并列的中国思想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迎合了儒家的圣人观念;把“世尊”译为“众佑”,使释迦牟尼又成了福佑众生的神灵;而把“无我”译为“非身”,则使佛教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相沟通成为可能。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以传为第一部汉译佛经的《...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2642498.html
  •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

    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嗔,不痴,名意三业。此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

    印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147514.html
  • 兴国学不能丢开佛学

    “国学课”,源于他的两个担心:一是佛学“意蕴高深幽渺,学者研求尚且难入,普通信众应可信而无”;二是今天之国学热“假如变成了佛学热,恐怕也不是国学提倡者所预期”。   上述说法是事实不符的。佛学能在魏晋、道融合,能在隋唐大有发展,固然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有关,也佛家自身的适应性有关,更佛教哲学契合人心社会需要的特性有关。在这当中,以佛学参与思想论辩、融合思想建构的,不光是专事佛学的西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0769139.html
  • 佛教中国化的界说前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上)

    中国化即是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的佛教,尤其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佛教。佛教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本土的固有文化——、道文化。可以说,佛教中国化是由中国固有文化对佛教的迎拒而形成的,佛教中国化是佛教中国... 佛教在中国面对的国情不同,而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决定于它满足中国社会需要的程度。这样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就必需在理论话语和实践方式方面作出相应的变化。   (二)佛教、道文化的歧异   约于释迦牟尼...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5155348.html
  • 儒佛道三教关系和我国佛教的发展

    释迦牟尼又成了福佑众生的神灵;而把“无我”译为“非身”,则使佛教传统的灵魂不死观  念相沟通成为可能。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  上,...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  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传统的、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儒道形  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