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52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老子反对仁义、忠孝和智慧吗?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八章》    只从文字上看,他(老子)是说,中国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是一个道,道衰微了,后来的人便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其次,老子也反对智慧。换句话说,知识越发达,教育学问越普及,人类社会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摆不平。“六亲不和...

    南怀瑾讲述

    |老子|仁义|教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1/23351820004.html
  • 敦煌遗书与宝塔心经

    敦煌遗书与宝塔心经  作者:翟仁义   北宋景佑二年(1 035年),党项人占领了河西一带,建立了西夏王朝。莫高窟的僧侣们在逃避兵难时,将大批经卷﹑文书密藏在一个石窟的复洞内,以求免遭战乱的破坏。此后,也许是因为参与藏经的僧人死于战乱,或是逃难的僧侣一去未返,该洞一封就是900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来到了冷冷清清的莫高窟,他看着破败的佛教洞窟一个个被风沙淤塞,颇为心痛,就雇人...

    仁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5160098.html
  • 仁义师太传

      仁义师太传   1983年,仁义老师太来到九华山时,携带了不少的钱。这钱是老师太几十年来挖草药、做药丸、走村穿巷,行医看病,一分一角积攒起来的;是当志愿军的津贴、在医院工作的工资、下放在农村劳动的工分钱积累起来的;是她卖掉自己的农产变换而来的;是她一生辛苦劳动、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老师太来九华山,先是住菩提阁,当时是与宽修师太打同参,宽修住楼下,仁义住楼上,因楼上楼下香火相差很大的关系,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155063.html
  • 仁义值千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段记载,涉及到孔门的仁学,也就是心学。这个“心”包括了现在所谓的思想等等的心理之学,但却不限于目前心理学的心,而是指“吾道一以贯之”的...

    南怀瑾

    |儒家|孔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9/171815903.html
  • 肉身不腐的比丘尼仁义法师

    九华山通慧禅林“仁义师太”肉身之迷      1983年仁义法师朝礼九华,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阁等寺庙,最后住通慧禅林,并倾其所有修复寺宇。此后,仁义法师不顾年高,又外出弘法行医。她赴邯郸、奔石家庄、走浑 源、上五台,一路修庙,一路行善,一路结众生缘。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28日圆寂,享年85岁。思尚法师遵嘱,按佛教仪规将其坐缸。1999年1月2日,...

    见内

    |肉身|舍利|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54009461.html
  • 肉身不腐的比丘尼仁义法师

    开缸  1999年1月2日(农历98年11月15日),对九华山通慧禅林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3时,住持比丘尼思尚法师小心奕奕地打开仁义老师太的坐缸,见圆寂已3年零两个月的师父稳稳地端坐在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装缸时穿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思尚法师十分小心地剪去裹在仁义老师太身上的厚厚的衣服,见老师太身体干缩,体肤完好,长长的指甲结实地长在指头上。摸摸...

    赵杰民、宋念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4241250.html
  • 问:修德与修善有什么区别?

    修德: 回照自己、去掉自身贪念、无私、利他、为人民服务。 修善:宗孝、仁义、正直、利国、利民、利他。(有贪念、有私心、)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9382977390.html
  • 论韩愈——太虚大师论传统文化

    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道,德其所德,非...义;曰道与德为虚位,仁与义为定名,则谬极矣!不第与宙合内人之言道德仁义者大相左,而愈之一篇中自为骶牾者尤甚也。夫道德既唯虚位,则题曰原道者,亦岂即原此虚位乎?有为韩愈圆其说者曰:韩愈意谓仁指博爱,...

    太虚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245123.html
  • 养气与知言

    养气与知言   文/见羲法师   夫天地者,有浩然之气也;夫人者,有浩然正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然其如何善养乎?则曰“义”也。胸怀中不可缺少“仁义”之道也。仁义之道,并非二、三日可得,...。而此正气必赖乎仁义之道,若以孟子的论点而言,就是人之四端,是人人本具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心,即仁义礼智、敬慈和真之心,需要加以培养而启发,此即养气的根本。  心中正气凛然,则能知言,而不被...

    见羲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1045484.html
  • 孟子眼中的“士”

    同道,“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士”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倡导仁义之道,铁肩担道义,作社会良知的代表,“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正因为如此,所以孟子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特别是由“士”而“仕”,更应该以行仁义为本旨。如果“仕”是为了脱贫致富而不是为了行仁义,那么就宁可“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在孟子看来,人与兽的区别不是生产劳动(如墨家),而是仁义之道,“仁义充塞,则...

    任放

    |儒家|孟子|知识分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1/0909392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