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4篇,用时6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十八不共

    是名为“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具,是名“欲无灭”。  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  九、念无灭:三世诸佛之,...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而转入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名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何者为众生,何者非众生,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

    圣开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2067783.html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蕅益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蕅益大师 (学佛必读)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 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 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广明般若。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 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未尝不即心法。今文虽直明心法,未尝不具佛法及众生,故得名为三无差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虚明洞彻,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0876469.html
  • 《智慧之缘》之微言缘起

    遍,仍在“根、枝、无明网”中,有何所益。应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不动真际”之实际“体”上言。(心处无在。无在之处,唯是一心)。如若心、性“缘起”,则心法。众生。佛法。俱各各三千。俱各各三谛。所谓心法唯在“三因”。众生甚广甚繁无量无边,“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五住二死因、缘、果、报”。佛法无上甚深微妙,遍满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法界法性。独居“菩提(果)、大般涅槃(果果)”。不属因、...

    沈仁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1670706.html
  •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内容提要:在智顗的理论体系中,“一念”范畴具有核心地位。本文认为,智顗的“一念”是众生的日常意识,是识心妄念。“一念”与万的关系是互具,它既不生起万,也不包含万,而是同时具足善恶染净一切...理论特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与性具说相对立的,是华严宗的性起说。性起,即从性而起,此“性”指法性、真如、实性,是世间的最高的本体。一切依据此真实本性而显现,并应众生的根机生起作用,就是性起。上文所...

    魏德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4341985.html
  • 依法谈妙

    依法谈妙  永 本   鸠摩罗什译法华经为《妙法莲华经》,“妙法”指此经所宣说的教义,所谓“具妙以成法,因以彰妙”,此经开佛知见,令一切众生能依此修习,得证生佛不二平等诸实相。而所谓诸法实相是指...包含众生、心法和佛法。而有权实,以实相为本;所谓妙法,则作相待、绝待分别和本牵二门的分别。相待妙是与粗相对待而称的,如华严圆教兼别教,是一粗一妙;阿含但说三藏教,唯粗无妙;方等四教(藏通别圆)并谈...

    永 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4049981.html
  • 佛门人士眼中的焦竑

    ;苟能知自知,又何须艮卦。”(同上)他在以上的辩解中也坚持了自己儒佛合一的思想。  时有学者唐子张来谒见,初见时说“知”。焦竑曰:“不可,知为常见,是众生。”再见时说“无知”。焦竑又曰:“不可,无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0962045.html
  • 智顗“五重玄义”的佛教诠释学

    一书,其实应当视为智顗依其一生穷究佛法之心得所作的“佛学总纲”,方属恰当,而不当将之视为经解之类的著作。   (1)“”   智顗先行界定其为心、佛、众生,所谓“”,可说是“轨范”或者“原理”、“原则”,广义来说则泛指一切“存在物”。智顗标举这三,显示智顗认为,佛教教义的重点,乃在能修与能解脱之主体上。“众生”与“佛”的对立,代表凡夫与圣者的对立,代表轮回与解脱的对立,可是这对立本质上...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647713.html
  • 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

    者为六凡法界。   法者,轨持也,法则也。界者,分限也,体性也,因种也。佛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界;菩萨以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界。缘觉以了悟三世十二因缘为界(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是为还灭门。依之修行,能证辟支佛);声闻以修四谛为界(四谛者,审实不虚之谓谛。生老病死等为苦谛;贪嗔痴等...

    佚名

    |出离心|修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1811034459.html
  • 众聚法与大小师

    ,若菩萨,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若世间,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出世间,若众生,若众生,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  华严五十要问答初卷 唐智俨集:十三大师小师义。二地摄生戒释…...对此句的解释是:    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  众会聚集:大家有的时候在一起聚会,或者有什么事情来开会,在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就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把一切聚集这种,也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445420.html
  •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

    众生仍然迷在事中,故依事一心(阴心)来显妙理。   除此之外,非但心具理事二重,色法亦具理事二重,乃至众生佛法亦复如是,详见下列之论述。   2.心佛众生之关系   心法、佛法、众生,代表之分类⑧(如《法华玄义》在解释《妙法莲华经》之「」时,即以心法、佛法、众生来加以说明(参见大正33·673)。),而《华严经》所谓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⑨(如六十卷《华严经》〈佛升夜摩天宫...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18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