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之影响

    关系。蒋述卓《佛教中国文艺美学》第2 章谈及佛教境界论时引述说:“至于‘境’的内涵,佛教认为有三种:一种是‘性境’。性境指一般的物质现象,如色、声、香、味、触等,皆是实有之境。依性境则引起现量。...观照的直接性, 《成唯识论述记》卷9:“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现境,故名现观”。 因此“现观”又可解为“直观”。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1 卷指出:“大乘佛教所提倡的‘现观’、‘亲证’,...

    祁志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5440701.html
  • 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名词、概念和范畴,去比附佛教般若学的经典的名词、概念和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佛经的翻译沟通了佛教之“圆”中国圆形思维模式之“圆”,两者有着意义的一致性。佛教圆融观的实质是所谓圆通的精神。(注:关于佛教圆融观可参看蒋述卓著《佛教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166页。%>印度中观派有“二谛圆融”之说,而中国的天台宗继之提出了“三谛圆融”之说。“二谛圆融”即真俗二谛相互通融,...

    闫月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295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