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佛教作为一种适应性认同方式的建构,中国佛教所常常具有的群体主义、个人主义之间的互动模式,可以使中国佛教及其佛教信仰的本质,不是一个场所或一个建筑,而是一个无形的、个人化、私人化的身份建构。 ...信仰认同的类型,往往是与一种特殊的信仰方式及其崇拜观念紧密联系的,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崇拜观念,该佛教就会构成什么样的认同类型。不太强调信仰群体或组织性格的佛教信仰方式,它们形成的认同模式亦会随之而淡化...
李向平
|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12373840.html
-
Dustin DiPerna发表“Buddhist Diplomacy”。
第二场论文发表将在下午举行,由王振轩主持。李向平发表“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妙江法师提出“五台山信仰与世界和谐”,...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台湾分论坛将于2009年3月31日在佛光大学、法鼓山、慈济板桥园区、金光明寺、佛光山台北道场、佛光大学等地同步举行。此次佛光大学承办的分论坛主题之一为“佛教的国际交流”,将...
佚名
|世界佛教论坛|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21243136954.html
-
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
——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
上海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李向平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经由大群社会向小群社会过渡...社会建设功能,不得不以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为自己的宣教模式和存在方法。
因此,佛教作为一种适应性认同方式的建构,中国佛教所常常具有的群体主义、个人主义之间的互动模式,可以使中国佛教及其佛教信仰的本质...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7356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