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8篇,用时22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法精神

    佛法精神 人生悲欢苦乐只是心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作用,佛度众生,只是要人觉悟,心上再来个心,了解人生所以然。觉是感觉环境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缘妄,外不被环境所惑诱,内不被妄心...。佛法精神就在此。 人生欲解决这个大问题,借佛导力是一二,靠自己努力是八九,若全然想靠佛或定要靠自己不依佛法,这都是大迷信,不是佛子。 佛说因果,不是有了佛才有因果,佛说平等,不是有了佛才...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0675016.html
  • 佛法三纲要见地、修证与行愿——南怀瑾先生论佛法精神

    佛法三纲要见地、修证与行愿——南怀瑾先生论佛法精神  宋道发  南怀瑾(1918—),浙江温州乐清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以其富有传奇色彩修行经历、渊博学识、通达智慧和卓著事功而享誉...南怀瑾于心性之体用终得圆融自在,达到了精神心灵真实升华。  南先生以见地、修证与行愿三大纲要来统贯全部佛法修证理与事,且根据“体实非二,用固不一”观点,将大小乘各宗各派乃至外道宗派教理和修证,都...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0860893.html
  • 在修行道路上,应该谨防妇人之仁。

    在修行道路上,应该谨防妇人之仁,甚至误认那就是慈悲。那么妇人之仁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第一、某人曰:我格外易被感动,每每念佛号或拜佛时都流泪满面。表面看这是一种虔诚宗教感情,但类似这样行为频繁之产生却反映出了两点严重问题,即某人心志怯弱和强烈逃避与依赖心理。我说过靠自己才是佛法精神,万不可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佛菩萨身上,这也是违背佛陀教导。那是神学思维而非佛法思维。只有...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24375575.html
  • 高僧眼泪

    崇敬呢?只有一个人确立了修行是为使得众生得益,不是为了小我,修行才成为动人、庄严、无可比拟志业。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大乘佛法精神,大乘佛法以慈悲心为地,才使万法皆空原找到落脚地方。也可以说是“说空不空”,无我是空,慈悲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当一个人不解空义时候,人不能如实知道一切众生和已身无二无别,则慈悲是有漏,不是慈悲。...

    林清玄

    |美文|慈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8/22461727900.html
  • 如何界定文化佛教徒?

    信徒严格定义有所“差距”,但这一“差距”恰恰使其具备了可贵学术品质和信仰品质。因为他们针对主要不是教会教义,而是佛法精神,他们并不一定赞同传统教会教义,但由于他们对佛法献身精神与其信仰身份...其贴上标签或打上烙印——对于某人是否“正信佛教徒”,只能从佛法信仰内在精神来判断,但这一判断标准又不可能完全交付教会来制定、行使,所以我们还是要对下述断言保持慎重:某个研究者仅仅出于学术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30767545.html
  • 回避问题不是真正尊重

    明了真正佛教精神。而佛教界有些人强调佛学研究需有“修持”,若带着“信仰”情见,以为不信佛便不能进行佛学研究,同样也是不明了佛法精神。我常以为,一个人开始不信佛法,而研究佛学,倘若以客观求真态度去研究,久之将为佛教教理博大精深所折服,愈来愈明了佛法关于宇宙生命正确道理,渐渐会亲近乃至相信佛法,这就是“文字般若&rdquo...

    吕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1571078.html
  • 高僧眼泪 ——林清玄

    为了小我,修行才成为动人、庄严、无可比拟志业。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大乘佛法精神,大乘佛法以慈悲心为地,才使万法皆空原找到落脚地方。也可以说是“说空不空”,无我是空,慈悲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当一个人不解空义时候,人不能如实知道一切众生和已身无二无别,则慈悲是有漏,不是慈悲。这是为什么高僧弟子先进入空性,才谈众生无别慈悲。 进入...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3575687.html
  • 佛法大义是什么?

    大乘菩萨精神,因为佛法精神必然是以不舍众生,献身世间普贤愿行为归趣,如《金刚经》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分分秒秒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法师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关系,就笔者理解,这些开示中其实包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1052130.html
  • 佛法与现实生活

    生活大乘菩萨精神,因为佛法精神必然是以不舍众生,献身世间普贤愿行为归趣,如《金刚经》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分分秒秒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法师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关系,就笔者理解,这些开示中其实...

    邓俊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3654500.html
  • 中国佛教制度建设一点思考

    二、三宝住世即不能没有制度,但制度有他两面性,时地适应性。这即是说制度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甚或因人而异。只要不违佛法精神,不成为佛法引令向善向解脱障碍即可。  (演讲者单位:西安大慈恩寺)...确立代表了中国佛教新制度。明确禅制伴随着强毅实行与参实悟信心和精进,为中国佛教开创了从来没有过辉煌。法匠辈出,人才济济,大凡唐后有名佛教大师无不出身禅宗或受禅宗影响。自性佛法流露,...

    刚 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91163109.htm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