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fjdh.cn/Item/37663.aspx
-
http://www.fjdh.cn/Item/78503.aspx
-
谈谈后学关于学佛与出世、入世以及修行次第等的理解。 成军 >人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南怀瑾的愣加大义中也说>学佛不一定要出世,我觉得只要心中有佛才是最重要的,但在>世俗中做起真的很难,...轮回,离苦得乐。通常我们也把这个修学佛法的根本心念叫作出离心。如果学佛不具备出离心,那么心怀善念或持戒修善,都还只是种人天乘的善因,并不能带来根本解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佛是必须出世的,这个世,...
成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3745549.html
-
我想问学佛与素食的关系问题。我家是双职工,孩子的姥姥做饭,我们每天下班较晚,回来饭已做好了,假使我要吃素的话,就要麻烦姥姥每天多炒个素菜,做为学佛的人,应该让大家生欢喜心,我却麻烦了老人家。如果不让姥姥炒素菜,她做菜总会放些肉,那样又有伤慈悲心了,这不就矛盾了吗?怎么解决呢?
净慧法师答:我觉得不要把吃素和学佛必然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家学佛,没有这个必要。要知道我们中国的汉传佛教提倡素食...
净慧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6124694748.html
-
关于学佛依从明师谈点个人看法。 学佛应该依止善知识,即明师(请注意,“名”师未必是明师),这是佛陀的教导,也是众多前人的经验。后学个人的体会,拜明师、依止善知识,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自己的...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相似佛法、附佛外道盛行,很多也打着明师的旗号,典型的如青海无上师,她也标榜学佛要明师。反过来,没有眼光,明师在眼前也对面不识。那么我们怎么了知真伪明师呢?关键就需要自己对于...
成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447452.html
-
不嗔、不痴(这是意三种)。若能如此,再进而修习禅定,自然能对诸经典不要他人讲解,而能自己发明,而有真的智慧生起,渐渐证入佛的真理的境界。
以上,关于学佛的大意已讲完了。你要是能行前三种,只能说...
在佛典里有这样的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在座的诸君,已是一个人世间的人,又能来到这儿听讲佛法,因此,我今天特提出此“学佛先从做人起&...
太虚法师
学佛|太虚大师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5/0922394028.html
-
百字铭”,这是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也是学佛最好的东西(按:读者欲参考“百宇铭”,请参阅南老师讲述《如何修证佛法》第三八八页) 。 二、受益无穷的体悟 关于学佛求道为什么要照顾好色身?从上列两个...“百字铭”是讲释、道、儒三家的最好东西,也是学佛的座右铭。由此我进一步体悟到,学佛求道,要照顾好色身,更需要道家的“长生”之道,完成“蜕化肉体、神化精神生命”的人生之道:参究佛家“无生”之道,证得无生...
焦金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32665801.html
-
根本意趣,进而感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地走向学佛之路,而不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本文撷录印顺导师《妙云集》中关于学佛的一些论述,期与学佛者共勉! 一、学佛对生命的认识 人从...者相摄相成,完备地修持,始能臻于圆满的境地。 结说 上来所谈的几个问题,只是印顺导师著作中关于学佛的部分内容,也许对初学佛的,或是学佛已经很久的有些益处。总之,学佛就是要对这生命的三世流转有个明确的...
菩提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5042045.html
-
关于学佛的误解
我们生居在这个世界上。来不知所从,去亦不知所向。就是现在。我们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得主,一切要看因缘条件如何而决定。一个生在农夫家里的孩子,自小就习近田园间的事,如果没有特别的因缘,...预先是没有计划的,一切要凭遇到的因缘而决定。
一个人能不能修学佛法,也全在学佛的因缘具不具足。有的人缘很顺,很快的就可以学佛了。有的人缘不足,就是生在信佛的父母家里,或整天住在寺庙里,也没有用,...
续明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4944797.html
-
大都是四句七言(少数四句四言)。如唐代神秀、慧能二人,为了回答禅宗五祖弘忍关于学佛参禅的心得体会,而分别写一偈(详见下文),即是此类诗最典型的代表。还有唐朝某女尼的悟道诗以及宋代止翁的《示徒》诗等等,...从人心深处到大千世界,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禅定的意境也更高一层,进入涅槃之境,达到人生永恒的解脱,这也是学佛参禅者所追求的最高“禅境”。 “禅”在自身发展变化的同时,又向其他领域渗透,于是就有了...
陈耳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65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