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志卷三(本卷编订,恐多错漏失当之处。祈查本卷末按语,及全部完之拙跋,庶知失当错漏各缘由。) 梵刹门第三(分二:一、丛林[凡挂单接众之所皆名丛林,均归之。] 二、寺庵[内又分七,子目见后...仞峰。云多山更好,偶此寄吟踪。 孙桴诗:拨霭游仙境,行行道眼开。蹋翻三岛石,飞上九层台。鸟语传青树,龙光烛紫苔。啜茶临瑞阁,此会信悠哉。 邹元标诗:神塔标千古,真身镇佛门。欲醒尘世眼,道是国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3740286.html
-
第二释虽余师传无取无捨。疏主列是为会古今文。诸哲鉴后学悉识察焉。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三(尾) 安永第三岁次甲午十月十五日于南都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应音顺大僧都之请讲斯疏。随讲抄记之毕。 回向无上大菩提。回向四恩法界海域龙末资沙门基辨。 听众交名。 世尊院章顺大僧都。洼转经院。德藏院。福园院音胤。大慈院尧延。竹林院盛范。专映。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三(终)
...
基辨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15238143.html
-
。为顺此方。故义言喻。 文。故无着云至是喻名者。故无着云等者。无着世亲师子觉。三共结诚言。有深邀期。西域第五云。中印度境。阿踰陀国。周五千余里。国大教城周二千余里。谷稼丰成。花□繁茂气序和畅。风俗...因法异名异法喻也。 文。问何故宗至故皆名品者。此问意云。解其因义。唯云同品。不彰同法。何故释喻。唯彰同法。不云同品。彼品此法。差别者。何答中有三说。初说中云。若同异总宗不相离性种名品者。不相离性。有...
释善珠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82938528.html
-
初显乖法者。初五相违。乖者违也。法者现比教。诠俗理语言。名之为法。五种似宗。乖违五法。故云乖法。次显非有者。次三不成。所依非有。宗义不成。故云非有。後显虚功者。相符过也。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第三(本)
...不偷滥。入贼群。便被染恶。故亦名为定无能也。 文。论如有非至非有因者。此引陈那有非有言等者。初说意云。胜论宗中。立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如胜论师为其五顶。不信有性实等外有。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83038529.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五时说法?功德(梵语guna),音译作惧囊、寞囊、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景德传灯录卷三云: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安僧立众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磨云:“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205212604.html
-
关于这个问题,印光大师有独到的解答。印光大师认为,“佛以慈悲为本,汝既吃肉,即无慈悲之心。此语乃为汝真实修行者说。若泛泛悠悠之人,虽不吃素,亦可念佛。非吃荤者,就念不得佛,不可不知”。(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莲英女居士书)所以“按理宜净素。虽势难即净,但宜少食。即食,亦当存一怜悯度脱之心。非吃荤人念不得佛也”。(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33177555.html
-
用为动词者近50例,而用为介词者约140余例。介词“向”常常引进处所词, 特别是方位词,组成“向?宾”结构,多用于动词前。如: 啜茶之后,便向县家去。(卷一) 向西南行二千余里,得到长安也。(卷三...新罗国东南,出到大海,望东南行。(卷四) 为春暖,欲往诸处巡礼。(卷二) 未时风止,摇橹指西南行。(卷三) 这几个介词均比较晚起,且多兼有动词的用法。在《行记》中的用例亦不太多。 4.表示动作...
武振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1854935.html
-
于法轮”(《妙法莲华经》卷三),同汉语中通常的动词加直接宾语的“V+O”结构有异。
汉译佛经中的“V+于+O”结构早就为研究者所注意,有关论述也不少。周一良在1948年就指出,“文法构造方面翻译...救护一切,天人之大师,哀悯于世间。(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三)
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妙法莲花经》卷三)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妙法莲华经》卷一)
...
王庆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2193680.html
-
rdquo;,依据《十地经论》卷三所记载的八相成道说法,将阿育王所建造的四塔,加上祇园现神通处等四塔,即成为八大灵塔。
此八大灵塔分别为:
1.迦毗罗蓝毗尼园,乃佛生处。
2.摩伽陀国的尼连河边...阿育王传》卷二所载阿育王于佛所生出、菩提树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所建立各塔。又根据《十地经论》卷三、《大乘起信论》等所揭之八相成道说,于七世纪顷,巡礼此八大灵塔之风颇盛。或以佛生处、成道处、初转法轮处、入...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24577516.html
-
闻归依佛法僧三宝即得戒,如六十贤圣三度听闻归依三宝而受得具足戒。上述出自十诵律卷五十六、杂心论卷三、俱舍论卷十四,但得戒之缘依诸律、论所载互有异同。(顺正理论卷三十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 FROM:...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时,彼等闻四谛之理而自得戒。(三)善来得,佛见耶舍之机已熟,称之善来比丘,彼乃即座得戒;是唯佛独善之。(四)自誓得,自坚誓而得戒。如大迦叶信受佛为大师,自誓言而得戒;唯大迦叶能,不通于余人...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2327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