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篇,用时7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与儒教

    十善道法,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说:“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此经清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1150451.html
  • 学诚法師在两岸佛教文化论坛上作精彩的发言

    行,便是行持大乘佛法的菩萨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如是就开演出缘觉乘、声闻乘、天乘、人乘佛法,作为修行大乘菩萨道的过渡阶段和接引众生的方便,最终都会成佛。如《大智度论》(三十五)说:“若不入三乘...、正心、修身等次和孝、悌、礼、智、信等德目去实践,而实践的动力来自对道的信心、榜样的启发和风俗的要求。当封建帝王由王道变成霸道,仅仅利用儒家思想伦理作为维护个人享乐的工具,而自己不躬行实践时,一般人...

    【佚名】

    |发言|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2/09262019740.html
  • 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行,便是行持大乘佛法的菩萨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如是就开演出缘觉乘、声闻乘、天乘、人乘佛法,作为修行大乘菩萨道的过渡阶段和接引众生的方便,最终都会成佛。如《大智度论》(三十五)说:&ldquo...内涵,只是让人依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次和孝、悌、礼、智、信等德目去实践,而实践的动力来自对道的信心、榜样的启发和风俗的要求。当封建帝王由王道变成霸道,仅仅利用儒家思想伦理作为维护个人享乐的...

    学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3160920.html
  • 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

    223—224页。  [7]参见拙作《曹山本寂禅师出家地考》,《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3期。  [8]刘日杲《博山和尚传》,《无异元来禅师广录》三十五,《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三十套。...厦门大学学报》(哲)1997年2期。  [2]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九,《福州大安禅师》。  [3]《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拓本影印,见梵辉:《西禅古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4350249.html
  • 财色名见污蔽心,闻法识破好持戒--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中二)

    之人亦复如是,不得内心离欲之乐,而于色欲不净求乐。”(三十五)   特别是在中国汉地,社会传统对出家人沾染淫行非常讥嫌,如《(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二氏部汇考》载:“(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张珪等奏...下贱中,懈怠恶色无威德,斯等皆由我慢受。彼既远离诸善行,亦由放逸失正念,在于长远大恶道,亿千劫中未能脱。若求名利得菩提,提婆达多应是佛,毗岚猛风吹坏物,懈怠无戒亦复然。”(八十)   (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3481697.html
  • 略述《洛阳伽蓝记》的写作缘起

    老志》[91] 《洛阳伽蓝记序》[92] 《魏书·六十六·李崇传》,《全后魏文·三十五》。[93] 《魏书·六十六·李崇传》,《全后魏文·三十五》。[94] 《魏书·七十二·阳固传...32] 《魏书·释老志》[33] 这里指平城。[34] 《魏书·释老志》[35] 《魏书·高祖纪第七》[36] 《洛阳伽蓝记序录》[37] 《魏书·四十五·韦缵传》[38] 《魏书·释老志》[39]...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345827.html
  •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大正藏》24册。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0),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大正藏》10册。  [11]《甘露妙法》 (...一个众生的心灵;佛法慈悲利他的鲜花能盛开在每一个众生的心田,和谐与美好能充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注释:  11]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四十二(二十七),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

    清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93268838.html
  • 中国禅宗即心即佛与儒家心即理

    ·三十五·语录》说:“人受天地之中而生,其本心无有不善。”[15]《传习录·下》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说,王阳明认为,心之体没有善恶,修炼...。”这说的是马祖道一禅师以“即心即佛来”接引门人。《传习录·上》[4]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这说的是心学强调心即理的重要性。既然...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5443485.html
  •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二)

    ,慧沼大师以九门分别解说:  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 三十五)  上〈一、明菩萨种姓相门〉的内容,是明引增删自《瑜伽师地论》三十五.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姓品第一〉(大正30...中、下三,六十门。以下将依序讲解说明(经文以楷体标示;笔者所加之科判、语译等相关内容,则皆以明体标示)。  劝发菩提心集上   翻经沙门 慧沼大师 撰  一、明菩萨种姓相门   二、明发心因缘门 ...

    慧沼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5968454.html
  • 金刚经之研究(1)

    久发意、久行的菩萨必须实践的德目。这在“小品”乃完全阙如。尔来,“大品”的立场一直贯通整个大乘佛教史中。例如:‘瑜伽论’三十五、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姓品第一(注13)就有如下的记载:“...久发菩萨)、若于阿毗跋致、若于一生补处随喜,是人为得几所福德。”(注16)这若与‘瑜伽论’四十六之“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菩萨略有十种: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847461.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