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5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与成语序

    所说的:“梵语唐言打成一块”(《五灯会元》第二十)。佛教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文献浩如烟海,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我国的成语,就不能不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 录自《成语与...

    朱瑞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80554130.html
  • 禅宗与天台宗之关系

    传」项下,加以详细的考证。保恭致书天台大师,请为栖霞寺徒众宣称法华。保恭的书信,被收于国清百录第四中。又据续高僧传第二十扬州海陵正见寺释法响传说:法响虽就学于保恭,但摄山栖霞寺的保恭,建法华堂的...关系:如下所说,传曾亲近过天台及道信这两大师的法显,以及曾经就学于道信及天台慧超的善伏,像这些人物,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法显 (五七七~六五三) ,据续高僧传第二十江东东林寺释道往传所谈到的,生于南岳...

    关口真大撰; 通妙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52958859.html
  • 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

    相通的地方,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佛陀自言“我在僧数”[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五分律》第二十,T22,第0136页上。],即“佛在僧数”,佛陀...作用。  缘起论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杂阿含经》十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二六二》(10),T02,第0067页上。]揭示了人生现象互为依存,互为因缘的...

    宏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2839313.html
  • 以涅槃所緣

    arammana所緣),心識是不得生起的,不管是否六根對境之際,或是意根取前世的潛在意識 (bhavavga有分心、果報心)。《一切有部俱舍論》第二十說:「以識起時必有境故,謂必有境識乃得生,無則不生,其理決定。」(大正29.104中)《一切有部順正理論》第五十說:「覺對所覺要有所覺,覺方成故,謂能得境方立覺名。」「一切覺皆有所緣。」(大正29.622中)「覺」(budhi)是知道,是識的作用。...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945141.html
  • 陈寅恪先生的科学史研究——悼念陈寅恪先生逝世三十年

    三国志补注》第二十。  [4]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IV:1,p.39,Cambridge University ...论文集(下)》,台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417-420。  [10]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十四。  [11] 刘广定:《治学研究》,171期,1999,1-12。  [12] 见:马伯英:...

    刘广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3452042.html
  • 佛教成语汇编(一)

    第二十)。佛教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文献浩如烟海,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我国的成语,就不能不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  一千多年,佛教深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与儒道...

    慧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0865493.html
  • 学修能断惑业苦 进趣菩提依三学--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上一)

    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又德聚积亦名为身。”(第二十)   那么,戒、定、慧的内涵和行相是什么?戒、定、慧与八正道、六波罗蜜等法类是什么关系?如何以戒、定、慧去除惑、业、苦,以至超越生死、成就菩提...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 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第七十六)这三种杂染再详细地开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481712.html
  • 镇州普化的禅学思想

    密密指教,深入堂奥,诫令保任,而发狂悖。……有时歌舞,或即悲号。人或接之,千变万态,略无恒度。”(注: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下册,第二十,第510—511页,中华书局1987年第1 版。)普化的禀性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狂放不羁,显露着他不与世俗合流的性情。《景德传灯录》第十、《五灯会元》第四则都以为普化佯狂,文字相同:“师事盘山,密受真诀,而佯狂出言无度。暨盘山顺世,乃于北地行化。或...

    杜寒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0239138.html
  • 宗舜法师:也说“悕望”与“希望”

    /远法师撰《大乘义章》第二十:“三、悕望求者知悕望求。何者悕望?谓乐欲心。何故名悕?欲心求法,故名为悕”(《大正藏》第四十四第869面上栏)   唐/慧沼法师撰《劝发菩提...ldquo;悕”及“悕望”所作的解释:   《广韵·微第八》云:“悕,愿也。又悲也。”(上平声第一,第707页)   《集韵&...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841828.html
  • 宏明: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

     佛法的理念倡导在诸多方面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都有相通的地方,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佛陀自言“我在僧数”,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五分律》第二十,T...含经》十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二六二》(10),T02,第0067页上。揭示了人生现象互为依存,互为因缘的真实状况。龙树《中论》四中“未曾有一法,不...

    宏 明 (香港香海正觉莲社常务董事)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80473294.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