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31篇,用时16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老人怎样对待厌世的心理

    39.net  2009-6-8  39健康网社区   老人产生厌世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   其一,外在原因:其中包括最为普遍的受子女或其他亲属的抛弃...谁不贪恋人生?老人厌世现象在我们社会中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切和重视。要克服和消除老年人的厌世心理,既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更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怀和帮助。社会各界尤其是...

    佚名

    |社会|教育|纪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6/20254583052.html
  • 信佛是消极厌世吗?

    信佛是消极厌世吗?   在很多中国人里,信仰佛教是“消极”、“厌世”的等义词,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论调。首先,我们不妨对“消极”下个简单的定义——所谓“消极”是指不积极的从事某项工作,反过来就是“...,学佛是消极于造恶,却积极于修善;消极于自我,积极于众生。   至于学佛是否“厌世”,这可以有两种答案。从表面看是肯定的,从整体看则是否定的。佛教的终极目标是在解脱生死。因为世间变幻无常,苦多乐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3357251.html
  • 出离心与厌世的关系

    http://www.fjdh.cn/Item/79577.aspx
  • 信佛是消极厌世

    http://www.fjdh.cn/Item/95906.aspx
  • 圣严法师答: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

    圣严法师

    佛教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151911569.html
  • 赵朴初答: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极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

      赵朴初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复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441410703.html
  •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恶思想有什么不同?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恶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  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2556659.html
  • 认识佛教之常识

    二、就一般不信佛教的人言。现在先就一般来请,玆把他们对于佛教的几点误会略说如下,他们说:  一、佛教是迷信。二、佛教是消极厌世。三、佛教徒无爱国心。四、信仰佛教会亡国。五、僧人是社会的分利者,国家之蛀...是正信、智信,并非迷信。  (二)一般自负热心世事者,因不认识佛教的内容,于是妄谓佛教为消极厌世,此为世人误解佛教之二。当知佛教是以积极救世为主义,绝非消极厌世之教。 国父说:‘佛教是救世之仁’。...

    斌宗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33542929.html
  • 出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并不消极、不厌世、不悲观,大家还都是热爱生活的——出家,也是一种“生活”,不是吗? 人们应尊重自己并不认同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某种生活方式属于个人权利的情形下。当然,对某种生活方式说好说歹也是一种权利,但说好说歹也有高下之分,一是要明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道理,二是要能反求诸己,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又如何——你不厌世,你不悲观,但还有呢?你汲汲于名利,汲汲于富贵——这固然无可厚非,但...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5675862.html
  • 圆瑛大师论佛法之精神

      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对佛法之精神问题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归结佛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救世的还是厌世的问题。在圆瑛大师的遗著中,也有多处论及这一问题,如:大师在《佛法之精神》的演讲中说:“夫佛教应行讨论之点,不一而足,今天不妨把佛教是消极不是消极,是厌世不是厌世这问题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即能解释世人种种之误会。”(《圆瑛集》,下面引文均见此集)大师还说:“圆瑛少年安儒业,冠入...

    李明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134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