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87篇,用时6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与菩萨

    与菩萨   温金柯   流行的佛学常识认为,是声闻佛教的证果次第,大乘菩萨的修行阶次则与此不同,是五十二阶位。再加上一部分大乘学者极力贬斥阿罗汉;这样就形成一种印象,以为声闻佛法与大乘佛法所证悟的内容与次第都不同。因此,佛教界就毫不批判的以为是纯粹小乘的位,它与大乘行者全然无关。吾人阅读经论,思惟佛法的理趣,认为这种流行已久的讲法应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愿就这个...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61162308.html
  • 断掉见思惑——证得的前提

    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罗汉,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罗汉叫斯陀洹,这都是梵文译音。三罗汉叫阿那含。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不过佛在世的时候,证得罗汉果的,出家人比较多。   如何能够修到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   “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

    南怀瑾

    |烦恼|见思惑|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8/0758215152.html
  • 帕奥禅师答: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阿罗汉各断那些烦恼?

    问: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阿罗汉各断那些烦恼?能否请禅师开示,或在那些经论有说明,可以有所依据? 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须陀洹道断除身见、疑及戒禁取见。在某些经及《阿毗达摩论》中提到,嫉妒和悭吝也是在须陀洹道时被断除。斯陀含道将感官欲望及瞋恨减轻。阿那含道断除感官欲望及瞋恨。阿罗汉道断除剩余的五种高层次的结(五上分结),即:色界欲、无色界欲、骄慢、掉举和无明。 返回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须陀洹斯托含阿那含

    http://www.fjdh.cn/fjask/2009/10/09222692560.html
  • 帕奥禅师答:佛陀的弟子里是否有直接证悟阿罗汉的人?

    问: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入佛位,同时也成为一位阿罗汉。他不必从证悟初果开始,再一直修行到。佛陀的弟子里是否也有不必证悟前三种果位,就直接证悟阿罗汉的人? 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佛法,事实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菩萨乃是透过证悟道与而证得佛果的,他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证悟了道与,在两种道之间只有几个观智生起而已。所有证悟阿罗汉的人都必须经历道与,因此,没有任何一位弟子能够不证悟...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阿罗汉

    http://www.fjdh.cn/fjask/2009/09/08413290860.html
  • 赵朴初答: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赵朴初答:阿罗汉(Araha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位。到达这个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二)和阿那含(三);到了阿罗汉的位(),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06173910728.html
  • 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位。到达这个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二)和阿那含(三)。到了阿罗汉的位(),见惑、思惑都已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62077731.html
  • 如本法师答:请问学佛的过程,解脱的境界可分几种?

      如本法师答:解脱梵语为(vimoksa),解脱的境界可分大乘与小乘之别,其境界略有差异,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证得初果、二、三位,方称得上解脱,而以为小乘终极圆满之地,必须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梵语arhat)。 依大乘而言,要证成初地以上,乃至佛的位,皆为解脱的境界,每一个阶位解脱的境界渐次入深,而以佛的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必须勤修六度万行,以中道实相义而...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531012257.html
  • 印光法师答:净土法门有没有口传心授的秘诀?

    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藏教)及七信(圆教)乎。(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

    印光法师

    诚敬

    http://www.fjdh.cn/fjask/2007/09/18254515052.html
  • 印光法师答:都摄六根从何入手?

    (藏教)及七信(圆教)乎。(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三编卷二复张曙蕉...

    印光大师

    念佛|净土

    http://www.fjdh.cn/fjask/2007/09/21061718092.html
  • 都摄六根从何入手?--印光大师开示

    居士书八) 又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藏教)及七信(圆教)乎。(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367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