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篇,用时7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宗萨绛阳钦哲旺波传略

    还常常协助汉藏头人、德格王公大臣处理世俗事务,在一些疑难问题上给他们提供建议和指导;......。绛阳钦哲旺波一生做了无数利益众生的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藏历第十五绕迥水龙年(1892年)...

    土登尼玛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4461054.html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制度。宗教法人须设立一个处理世俗事务的管理机构(佛教团体多称“宗务厅”),设置3人以上的责任役员(代表役员为法人代表),管理其财产,总理其事务。此项制度使得各宗教、宗派领袖得以摆脱世俗事务的干扰,专门...,建立了日本宗教法人制度,使国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切实的保障。  大致说来,宗教法人法明确了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圣俗分离(即仅涉及宗教团体世俗活动)等基本原则和宗教法人的几项基本制度,即:(1)申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60861215.html
  • 人间佛教的社会化和社团组织

    范畴。那么如何处理世俗社会的生活,则为修身齐家所摄。“禅茶”是禅学会新创的活动范式,每月举行一次由会员主讲的读经会。所读经典,首先从如何做人、如何过好合理的世俗生活开始。透过对《十善业道经》、《玉耶女经》、《百喻经》、三皈五戒等经律的学习讨论,以普世视野关注家庭婚姻和男女平权等问题。在禅修和禅茶活动中,有会员提出心中一直困扰的问题,如何处理世俗的事业、家庭、爱情与佛法修行之间的矛盾张力?如何消弭在...

    王雷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1870905.html
  •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十一)

    双八士,实现究竟解脱的好帮手。此外,禅也可以处理世间生活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禅是一种获得涅槃的手段,以及处理世俗生活的帮手。  第二章 世间禅的好处  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可总括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正见。何况正思惟并不是妄想或妄念,因为妄想、妄念是没有题材思惟的杂念,正思惟是有题材的(例如:五阴等),依题材的法、义、法次法,次第思惟或静虑、观察、体验。符合世俗正见或出世俗正见之思惟、静虑、冥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5065941.html
  • ‘现代禅’的理念和实践(三)

    的佛教 [16],亦即符合人道精神的佛教。   在如何处理世俗的责任义务与佛教修行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佛教一般采取放弃世俗责任而选择佛教修行的做法。李元松认为,履行世俗的责任和义务比出家修行更为重要,...‘现代禅’与传统佛教最主要的区别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   1、坚持经验主义的科学原则;  2、主张在七情六欲中修行;  3、重视世俗的责任义务;  4、崇尚侠义情怀;  5、不理会袭自印度的古老戒律...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2353221.html
  •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西藏佛教密宗(2)

    丝毫不会违背这类修持,也不会发现任何枯燥乏味的内容,从而逐渐陷入了圆满的大乐之中。  迅速、生动有力的各种修持技术以及包括态度、行为和具体作法在内的结合与大家为了处理世俗事务而需要的相对智慧和渊博的...的自我同时完全消耗尽时,便不再存在任何可以作为菩萨或以其它某种形式转生的因素了。   在被单独作了人格化处理的佛陀和菩萨之间存在有某种混乱。菩萨们一般都被某种未作特殊解释的方式认为低于佛陀,大家经常...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3847697.html
  • 现代禅及其与传统佛教的分歧

    有人排斥婚姻,只能表明他们不理解、不相信空的道理。8 显然,李元松对婚姻的肯定乃是从他的情欲肯定中自然引出的结论。  在如何处理世俗的责任义务与佛教修行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佛教一般采取放弃世俗责任而选择...”集中体现了“现代禅”的新型佛教理念特征,其实质在于对理性主义和世俗价值的认同,“现代禅”与传统佛教之间的争论和意见分歧使佛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所遇到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现代禅”所提出的问题有其历史和...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4452207.html
  • 澈见本心(2)

    不拾起”自然无须放下,于心境上即是无为法,故能自然自在无碍,但于处理世俗事物,依然如往昔尽力而为,只是观念改变而已,不要改变环境。若能如此,则处处是道场,时时禅定中。这是真正无出定、无入定、无不定时之...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3356668.html
  • 澈见本心问答集(1)

    不放下”为理念,而以“不拾起”为标的。也就是说在十二时中能不拾起,一切如意与不如意均不放在心中,久而久之,“如意与不如意”在心中就渐渐平等了。但处理世俗事物依然如往昔,尽人事去做,其结果如意与否,就...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3556670.html
  • 菩提达摩事迹评述

    净心尘”, “反还自性”呢?武帝认为,就是修习般若学,用般若学所提供的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处理世俗的一切问题。他说:  “《涅槃》是显其果德, 《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则以无...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这在佛教般若学看来,只不过是一些因缘和合、虚幻不实的假象而已。与此相应的名称概念,也只不过是一些“假号”、 “假名”、 “假施设”。这些假象、假名以及与此相关的世俗...

    刘太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8476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