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和《起信论唯识释》二书。而这两本书恰好是大师引导近代佛教朝着建设“人生佛教”的方向发展的理论基础。《太虚大师年谱》如此记载:“慈溪保国寺主一斋,邀往游憩,住可一月。日居无事,又作《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及《起信论唯识释》二书。大师出甬抵沪。以《科学的人生观》及《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交泰东图书局发行。晤章太炎,与谈起信论义,及人乘阶渐佛乘义,颇得章氏激赏。” 由此提出这样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3951722.html
-
科学的人生观”及“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交泰东书局发行。一九二三年张君励作人生观的演讲,引起丁文江的反驳,有科学与玄学之战。接着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转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争。大师参加了这一论战,撰写“...科学的婆罗门教的教义。 “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为大师对东西方法此较之作。他认为东西文化各有所偏重。东方文化:理智上是离言契性,行为上是克己崇仁,信仰上是融神同本。西方文化;理智上是藉相求知,行为上...
方 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0868688.html
-
国寺主一斋,邀往游憩,住可一月。日居无事,又作“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及“起信论唯识释”二书(自传十八)。按:“重纂保国寺志序”:‘十四年冬,余寓寺经月',乃十三之误。又“大乘位与大乘各宗”,谓:‘起信唯识释,是民国十三年春著',春应为冬之误。“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曾再讲于庐山、如皋,盖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争而作。大意谓:两般文化,为东方西方所共有,特有所偏重。再则此两者各有利弊,应以大乘导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5641928.html
-
、见、戒、利等六方面做出的规定。太虚1924年所作《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在解释“六和”后说:“使融小乘归大乘之律宗得施之实际,乃真能一切视听言动皆合于自他本然之关系法则而无不调和,成就克己崇仁之行为...大乘菩萨精神,组织“佛教正言会”,以社会道德为基本,实行五戒十善之人间道德,改良社会、政治、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以此平易近人的道德规律,使人人都可以学佛,从而将佛教普及人间⑥。 民国十年春,太虚...
罗同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4962148.html
-
论理学、中国哲学大要、人生观的科学、西洋哲学大要、印度哲学大要、人生哲学、世界各种宗教大要、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等;教育有教育原理、教授法、佛教研究法、寺院管理法、佛教教育各论等;艺术有书法、音乐、图画...不可蜡等。若越阶而登,则如今时中国禅宗之流弊,是其龟鉴。”又说:“此论对于由凡夫渐进至佛果之依次修行法门有圆满之说明,最为具足全部大乘之思想与精神。故习佛法者,成应奉之为丰臬,以作超出生死海之指南针”。...
傅教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65266572.html
-
萌芽,诸如《佛教人乘正法论》、《近代人生观的评判》、《行为主义之佛乘》、《真佛教徒——即真即俗的大乘行者》、《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等著作都有近似人生佛教思想的阐述,只不过没有用人生佛教这个概念罢了。后来...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论与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李虎群 近世以降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变革时代,中西各国都在经历着传统向现代的裂变。就中国而言,西学的涌入使传统文化受到普遍批判和...
李虎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5062980.html
-
大乘行者》、《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等著作都有近似人生佛教思想的阐述,只不过没有用人生佛教这个概念罢了。后来在参与1924年科学与玄学论战的时候,太虚撰写了《人生观的科学》——其中有很大篇幅论证由人乘直达...改造人类和社会,实现人间净土,而这一思想是在他与粱漱溟的相互辩难中得以逐渐明朗化的。1921年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这部书里,他提出了“文化三路向”学说,认为第一要排斥佛教的态度,丝毫...
李虎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4967865.html
-
人生佛教,即由人乘进趣大乘的佛法,在我着的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人生观的科学、现实主义、自由史观等各书中,曾有详细的理论建立。现在最要紧的是:先了解佛法、正信佛法,由正信佛法而实行佛法。就普遍的机宜上,...,直趣于所欲获得的大乘佛果。这是密净的特点,与前期有所不同。以初期能先证声闻行果的根机,到这像法时候是很少有的了。因为像法时期的众生,理解力虽比较强,但持比丘戒者不可多得,故证声闻行果颇不容易!是以先...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34839558.html
-
,页52 49:同注1,页266 50:同注15,页51 51:同注16,页85-6 52:〈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收于《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佛光?台北? 1997﹞ 53:同注1,页147...大师年谱》中,对于太虚大师是否悟入楞严心境有所置疑﹝51、年85-6﹞。此一公案,待明人参究。 所以太虚大师是基于自己的“实证”体悟而分大乘三宗的。他以大乘诸宗融摄人间两般文化﹝52、中p148-...
杜文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75270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