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界称为六凡法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十法界只是在五趣轮回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圣法界。
根据《华严经》“一切唯心造”的经文,大乘唯识宗认为《华严经》是诠释唯识观点的经典。但大乘中观宗认为,这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8035185539.html
-
毗婆沙的二谛观 / 二、小乘经部的二谛观 / 三、大乘唯识宗的二谛观 / 四、自续中观二谛观 / 五、应承派中观二谛观 第二节佛心论 一、佛心和佛性的名称 / 二、佛教各宗派的佛心定义 第三节无我论...谛观 / 二、小乘经部的二谛观 / 三、大乘唯识宗的二谛观 / 四、自续中观的二谛观 / 五、应承派中观的二谛观 第二节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种子的佛心论 一、毗婆沙的佛心定义 / 二、经部的佛心定义 /...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5258954.html
-
唯识与中观的简介 一、大乘佛教的两大根本宗系 (一)唯识宗佛教 1)唯识宗的建立时间 唯识宗建立于公元四、五世纪间。 2)唯识宗的创建者 唯识宗的创建者为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3)唯识宗的根本知见 唯识宗的根本知见为“境空识有”。 4)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楞伽经》、《瑜珈师地论》、《现观庄严论》、《金刚般若论》、《摄大乘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1868373.html
-
扩大充实,在他的《唯识二十论》及《唯识三十颂》中圆满地建立起来,成为大乘唯识宗的根本主张。
乙、阿赖耶识说是否有违佛意
虽然初期出现的大乘诸经已谈及第八识,但是小乘各部却不承认大乘经为佛说,亦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此等争辩在大乘经中常常见到。其实众多经典之中,较可信为释迦佛所口说而为众弟子结集流传的,乃为《四阿含》。除阿含经外亦有很多小乘经典书秉佛之旨而另有结集的,大乘经典亦理应如此。所以若...
暴流
|阿赖耶识|唯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2/00033720911.html
-
早期印度佛教与大乘唯识宗思想--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其突出之处体现在,早期印度佛教与大乘唯识宗思想十分注重名相的剖析,在其理论构架中,有十分庞大的名相体系,而禅宗思想却几乎不怎幺注重那些名相。...数字特别多。数字是用来表名相的,数字之多,自然意味著名相之多,所以早期印度佛教与大乘唯识宗思想错综繁复的名相,往往令人如入迷魂阵中。 其实数字名相之多,恰恰体现出早期印度佛教与大乘唯识宗所代表的印度...
青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750858.html
-
找到佛教里面的科学因子,特别是唯识思想与华严学被许多人看好,认为这是佛教契入当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路。
“唯识宗学,不但与唯物科学关通甚切(案:中华隋唐间因研究竺乾外道小乘之学者颇盛,故此大乘唯识宗学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学衰微,唯识宗学亦因之湮没。相乘者但禅宗及净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学大发达之时,显明唯识宗学,抑亟须以唯识宗学救唯物科学之穷耳。”又如佛教徒认为,...
黄夏年
世界佛教论坛
http://www.fjdh.cn/wumin/2009/03/10291437325.html
-
,很难到得圆满的解答。于是有“阿赖耶识”的说法,从这些难题中被提出来了。 大乘唯识宗,也是为了安立业果的问题,才根据解深密经等几部大乘经的意旨,承认在第六意识之外另有第七未那识和第八...说法圆满得多了。 对于经部的种子的说法,大乘宗派多数同意(除佛护、月称等少数中观师)。但对于种子的寄存处,却又发生了问题。试问这业的种子若熏在色身上由色身保存,那么死时舍此色身,岂不把业的...
法尊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0954312.html
-
小乘二部及大乘唯识宗部分,先由许锡恩译出,笔者修订并加释义。中观宗部分,则笔者于五年前曾译出,先发表于《内明》杂志,其后复收入《佛家经论导读丛书》第一辑《四法宝??》中作为附录,今又重译,并加释义。...轮回》一书,此虽为通俗著作,唯介绍四宗部轮回学说尚不苟且,读者可以参考,则对敦珠法王此文自当更容易了解。 二 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思想,为如来藏思想,此即究竟义中观,亦即不二法门,或称文殊师利...
敦珠法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0962109.html
-
刻意去找到佛教里面的科学因子,特别是唯识思想与华严学被许多人看好,认为这是佛教契入当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路。
“唯识宗学,不但与唯物科学关通甚切(案:中华隋唐间因研究竺乾外道小乘之学者颇盛,故此大乘唯识宗学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学衰微,唯识宗学亦因之湮没。相乘者但禅宗及净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学大发达之时,显明唯识宗学,抑亟须以唯识宗学救唯物科学之穷耳。”又如...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4768185.html
-
虑,故非心[2]。(三)大乘唯识宗认为,戒体是心法,具体地说,是思心所的种子和现行。即受戒时有思心所现行生起,同时熏成种子,此思种子能相续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故戒体虽依受戒时身语之表色而生,实为心法,只是由其所防与所发,假名为色。这是就别解脱戒而言(以思种子为戒体),若就道共戒与定共戒而言,则以现行思心所为戒体[3]。 关于戒体之争,表面上看,似乎容易解决,既然大乘唯识宗说戒体是思心所,那么大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67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