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篇,用时4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优游观心——别搭妄念的飞机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使心性清净。“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一切现象皆不离我们的心识作用。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殷殷切切教导我们,如何转识成智。观缘起缘灭,莫...

    愚 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4867052.html
  • 圣严法师答: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rsquo;,烦恼的心称为识,清净的心称为智,凡是对于任何现象的拘执,都属于烦恼的层次。佛法不重视诸法现象的探究,而是著重于如何转识成智,否则容易本末倒置,执著幻化的现象以为实体。心体无形、无相,亦不离...都将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时,对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不多做解释。例如:世界有边无边、世界有始无始等这些问题,在佛看来都与解脱烦恼无关;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智慧。此所谓智慧,不是...

    圣严法师

    学佛群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9/03/21043411759.html
  •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的心称为智,凡是对于任何现象的拘执,都属于烦恼的层次。佛法不重视诸法现象的探究,而是着重于如何转识成智,否则容易本末倒置,执着幻化的现象以为实体。心体无形、无相,亦不离形相;科学仅及于现象,现象多变而...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时,对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不多做解释。例如︰世界有边无边、世界有始无始等这些问题,在佛看来都与解脱烦恼无关;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智能。此所谓智能,不是认识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4246783.html
  • 圣严法师答:能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识,清净的心称为智,凡是对于任何现象的拘执,都属于烦恼的层次。佛法不重视诸法现象的探究,而是著重于如何转识成智,否则容易本末倒置,执著幻化的现象以为实体。心体无形、无相,亦不离形相;科学仅及于现象,...佛在世时,对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不多做解释。例如:世界有边无边、世界有始无始等这些问题,在佛看来都与解脱烦恼无关;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智慧。此所谓智慧,不是认识的分别心,而是无...

    圣严法师

    修学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20472096029.html
  • 一尘不到处——说“六尘”

    都是有限的、无常的、相对的,若太执着外相,被环境所转,心随境动,遇美境高兴,遇逆境忧愁,此时就看你定力和觉照力,如何转识成智,转丑为美,在逆境中泰然处之,修行功夫好,就能时时处在美好的精神状态,所以...享乐,意做到不起邪念、恶心,而多生慈悲心、善心,那么人善良的本性(佛性)就不会被污染,能这样做到六根清净,就会形成“一尘不染”的六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六根如何清净?六尘如何不染?...

    泽道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65957700.html
  • 转识成智

    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四种智慧是与由般若智慧的生起而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智慧。   唯识三性   如何转识成智?这可以依唯识学的“三性”来说明,唯识学依法的性相...转识成智   黄国达   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   “识&rdquo...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95069197.html
  • 从唯识四分到密教四分——略述冯达庵大阿阇黎唯识学四分说之发展

    方法与过程。当第四重隐劣显胜时,已将心所隐掉,独显心王矣。第五重,亦是将心王自证分之相隐掉而已,与“智”无关。如此则作为心所之“智”已被隐掉,如何转识成智呢?又如何说智强识劣呢?  而五重唯识观则正合...识规矩颂释中,冯大阿遮黎对于如何转识成智以四分说作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说明。  冯大阿遮黎对唯识学的发展尚不止以上所论,如提出三种末那,提出大脑为意识之浮尘根等等,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一一详述。  (完)  ...

    孟晓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2764112.html
  •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变现,这种阿赖耶种子识即是万物的主宰、一切的本原,理所当然具有“园成实”自性的功能,而问题在于如何使其“转识成智”。  天台宗人崇奉的“真如缘起”,与禅宗之人提出的“即心缘起”,则都把“真如”、“佛性”...识而变境的;而唯识学的实践论,则着重说明随着修持者在八识上由浅而深的实践,又是如何转识成智的,即变有漏有染为无漏无染,逐步具有层次渐高的四种智慧,达到大圆镜智,于宇宙万象无所不彻,无所不映的境界。唯识...

    田文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3542295.html
  • 瑜伽行派概说(2)

    立修证之过程或次第,及修证之结果或境界;亦即研究如何对治虚妄分别,破烦恼与所知二障,及如何转识成智,证菩提与得解脱;等等。   (一)释名义   慧者,智慧也,梵音曰般若,从义名无分别智。度者,梵音曰...此见。如果种全是本有,有利于成立五种姓说,但亦存在困难。如种子既是本有,就不应断灭,转识成智也就不可能等。但如果种概是新熏,佛的五种姓说则仅是方便权说而已,众生究竟都能成佛。此有违唯识学有关经义。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5147870.html
  •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双亡,真净土的呈现则必须把第八识再转成“大圆镜智”了(概言之,戒是对前五识和第六意识而言,定则对第七识而言,慧则对第八识而言)。至于如何观想,如何转识成智,讲解经文时会再加叙述。  大道废有仁义  在...得清清楚楚,乃至于观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尽管以上这种定境持续上好几天,甚至于吃饭、睡觉,都仍然处在这种定境中,但必须要知道工夫到了这一步,也还是没有脱离意识的圈子。  我们如何从这种意识的境界超越到...

    南怀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5049288.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