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佛说较量寿命经》的说法:
人的三十昼夜为饿鬼的一天,他的三十天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其寿命为五百年
婆婆世界四大洲中,北洲人寿千岁,西东二洲减半,南瞻部洲不一定,劫初无量岁,最后十岁,中间则不一定。
北俱卢洲寿命千岁,因为其人没有我执,没有分别,又奉行十善,所以寿命千岁,命终之后升为天人。
阎浮提人(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就是阎浮提)从十岁开始,到百千万岁。现在寿命百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40453389.html
-
五浊,意指减劫(即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的五种滓浊。
婆娑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化的国土,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婆娑”翻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虽然众苦煎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还有能力忍受,因此称为堪忍。
根据《阿弥陀经》云,婆娑世界是个五浊恶世,五浊分别是:
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著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浇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
无心
|五浊|五浊恶世|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1/2134364957.html
-
五浊,意指减劫(即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的五种滓浊。
婆娑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化的国土,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婆娑”翻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虽然众苦煎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还有能力忍受,因此称为堪忍。
根据《阿弥陀经》云,婆娑世界是个五浊恶世,五浊分别是:
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著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9385077408.html
-
会有这种缘起,是因为存在总是要落实为存在者的存在,敞开状态总要落实到某种东西的敞开上,无量觉也总要体现为对婆娑世界的觉悟。 由于这种Ereignis,由于这种缘起,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就产生出来。佛教对这个婆娑世界的说明或解释就是“俗谛”。 用来解释这个婆娑世界的俗谛主要就是“因果轮回”学说。当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时候,又逐渐增加了儒家的道德学说,从儒家道家派生出来的术数以及中国的传统科学。 ...
李章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2665116.html
-
Ereignis 就是“缘起”。之所以会有这种缘起,是因为存在总是要落实为存在者的存在,敞开状态总要落实到某种东西的敞开上,无量觉也总要体现为对婆娑世界的觉悟。
由于这种Ereignis,由于这种缘起,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就产生出来。佛教对这个婆娑世界的说明或解释就是“俗谛”。
用来解释这个婆娑世界的俗谛主要就是“因果轮回”学说。当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时候,又逐渐增加了儒家的道德学说、从儒家...
李章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4584615.html
-
。真谛讲“有”之“空性”,俗谛讲“空”之“有性”,中谛讲“空”“有”不二,这里边都要涉及到存在者,涉及到婆娑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其中,俗谛中“有”的因素更多,而传统科学就是对“有”、存在者的认识。所以,... 第五,佛教的破执和解脱既是对存在者和种种幻相的破除,又不可能离开这个婆娑世界。佛教并不是要消灭一切事物,我们还是要生活于这个世界上。由此,传统科学就可以在中谛的协调下,与俗谛一起,既用来直接服务于...
李章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2565115.html
-
今次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我们的世尊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降生婆娑世界示现成等正觉,应化住世八十年,金口宣说经教度众生四十九年,距今已届二千五百四十九年,遗传的言教经由历代大...待何时度此身”。人类有道,弘教卫国,世界和谐,共享太平。 我们学佛的人发愿度众生,此乃修行成道的无上法门,首要是先度内在自己所有的众生。身、口、意三业所造一切善不善举心动念行为都是自己的众生。学...
仁得上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22238875.html
-
泰国华宗大尊长仁得 今次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我们的世尊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降生婆娑世界示现成等正觉,应化住世80年,金口宣说经教度众生49年,距今已届2549年,遗传的言教...。实践“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类有道,弘教卫国,世界和谐,间享太平。 我辈学佛的人发愿度众生,此乃是修行成道的无上法门,首要是先度内在自己所有的众生。身、口、意三业所造的一切善、不善举...
仁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13539400.html
-
一会走向真如的境界,一会进入婆娑世界(日常生活),一会又进入科学世界(科学研究)。 第三,现代科学与佛教的相成性还表现在二者在现实世俗世界中的互补性。在世俗的世界中,人们不可能不吃饭穿衣,在今天也...
李章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0866856.html
-
的净土不只在于“他方的佛国”、“婆娑世界的天国净土”、“理想的北俱卢洲”,更在于“我们内心的净土”。他强调:“如果不能把自新中的贪、嗔、痴等种种烦恼放下,我们就不会见到净土。”若能放下“与不满意、痛苦...佛教的发展而言,“人间净土”理念是为了建立“此世”的净土,而不以死后的极乐世界为主要的修持目的,正可纠正佛教沦于鬼神化、民间信仰化的现实际遇。
整体而言,圣严法师对佛教的改革与发展居功厥伟,对佛法的...
佚名
|观点|
http://www.fjdh.cn/wumin/2009/03/1917433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