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隐山林
当人们行走的脚步越来越快,偶尔漫步苏州私家园林,细数浮生千万绪,也算比较文艺的一件事。多座苏州园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湖之近与庙堂之远,尽在在一方园林中。多少事欲说还休,于是选择归隐,就如王菲所唱:“当一切变得乏味,我不介意半途而废”。而归隐的形象,就集中体现为渔夫———“卷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沧浪亭、...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61187275.html
-
司空山,又名“思空山”、“四空山”或“施空山”,乃佛门“思惟空”、“四大皆空”或“布施空”之意。坐落在安徽省岳西县城西南的冶溪、店前两镇,海拔1227.8米。世传东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归隐山中...间,僧尼7000余人,闻名海内外。唐本净大晓国师肉身塔,宋代正德清寂国师、德止真际国师和三味律师等高僧归隐且建舍利塔于司空山。司空山二祖禅寺新任住持绍云大师为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法嗣,沩仰宗第九代传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44256943.html
-
神通,大江南北无不为之轰动,当时求法者不下五、六万人,入室弟子近二百人。嗣之广大信众重神通而不重道,师乃易装归隐四川成都,嘱得其心髓之弟子王骧陆老居士嗣法传道,后人尊为印心宗第二祖。 师约于50年代在其成都弟子家留诗一首: 拈花怎么传,不妨密且禅, 归隐扬眉际,相逢瞬目边。 一期从古棹,三界任横眠, 临行无剩语,珍重一声○。 置于砚间,不辞而别,至今不知所终。师说法,贵直指心要,不立文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80859038.html
-
悲恸欲绝而死。
猎人看后,觉得十分难过和内疚,埋葬了母鹿和小鹿。从此他再也不打猎,并归隐山中修道,终于修成圆满。
评:总有一些时候,生活的真相会为我们显现——我们并不仅仅是我们以为的...
灏洋
|鹿的故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0832234406.html
-
岂劳修练方为佛,若得清闲即是仙。 如我长征无息处,揽君彻夜不安眠。 未辞辛苦行千里,忽欲留连住一天。 愿待澄清放归隐,好来方丈结禅缘。 在以上两律的开头,《泗虹合志》里还留下了:“刘铭传,合肥人...路经泗州时选中了该寺,并借宿其内,留下了“未辞辛苦行千里,忽欲留连住一天。愿待澄清放归隐,好来方丈结禅缘”的感慨。 而今,虽然刘铭传早已作古,他最终未能实现“愿待澄清放归隐,好来方丈结禅缘”的夙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05157923.html
-
休计, 五老岩前必共君。 韦丹刺史对官场事务烦杂,世事无常感到厌倦,在诗中表达了准备归隐跟随禅师习禅的愿望。灵澈禅师看过韦丹刺史的诗后,也写了一首诗相赠; 年老心闲无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 灵澈禅师知道韦丹刺史虽然对官场一些事感到烦恼,并且对他这种自然适意、宁静淡泊的生活也很羡慕,但他打算归隐的说法只不过是说说罢了,实际上,他是不会过归隐山林的...
远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91357828.html
-
与九龙佛塔佛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张良受书和徐庶归隐就在九龙山。因为艾山本就有九座山峰,佛典《本行经》中有佛祖降世、九龙灌浴的典故。为彰显九龙之功,九龙山上建起了重现“九龙灌浴”典故的硕大雄奇的“九龙佛塔...
佚名
|铁佛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9/16133391117.html
-
司空山二祖禅寺今昔
司空山战国时淳于大司空辞官归隐于此山而得名。她又名“思空山”、“四空山”乃佛门“思惟空”、“四大皆空”之意。司空山渊源于周,繁盛于唐宋,自古为吴头楚尾之禅门...等闻名遐迩的唐宋八景文化,是吴头楚尾社会经济、宗教和旅游文化繁荣之集大成。
司空山的禅意吸引了历代高人的归隐,她的幽静清远之美趣让人涵咏不尽。战国时期淳于大司空归隐于此,西汉梅福、东汉左慈、晋代...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105795754.html
-
”的明月满天的开悟境界。最后一首更明确地表现了对“平常心是道”的自我心性的肯定。作品语言浅显,情感直白,与宣扬归隐渔樵的主题相得益彰。
文人词则不同。北宋文人既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又有“...超脱世外的思想能给他们饱受创伤的心灵以安抚与慰籍。抒写闲居乐道的生活意趣、表现归隐渔樵的逍遥情怀成为他们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张志和也就成了他们的楷模。他们或唱和《渔父》,或化用其意表达自己的志向,...
周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3884601.html
-
遇明主则当仁不让。 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仕途失意之隐。东晋陶渊明,“不堪吏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采菊种豆。 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怡情之隐, 宋代林逋,栖身于西湖一隅,隐居...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归隐的理想,孔子虽一生周游列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理论上他也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小国寡民”,庄子自己就身先士卒...
柴爱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125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