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很喜欢展示自己的观点,也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误导他人之嫌,假如别人对他的观点有所冒犯,那么他的嗔心马上就起来了。 本来佛陀给我们一条船是让我们渡河,而我们却在船上彼此争论谁的船更好看,...
灵山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5857029.html
-
提出所依靠的“经”、“律”,彼此争论的面红耳赤,到最后还是各说各话,没有结论。那么在此,希望慈宗佛友们了解,素食是没有一丝毫的功德的,吃素不代表修行,若您认为吃素就是修行,就有功德,那是戒禁取见。 ...
慈德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3050349.html
-
批评只能出于良好纯净的动机,像是一种利益其他众生的好理由,例如做为一种保护。 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逻辑、见地和信仰,理论上的争辩是很累人的。有此一说:让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彼此争论该吃什么,不如就让...;而且,如果对自己的立场过度紧张保护,尤其是拿别人当牺牲品,则它会保护或毁灭自我的结果,犹未可知。就像护法说的: 若有暴风来临,树林可以互相保护;若是火焰来临,树林就变成彼此的敌人。 当教宗参照...
听列诺布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0549612.html
-
《清实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条,就多次出现“西藏”一词,其中说:“先是,拉臧立波克塔胡必尔汗为达赖喇嘛,青海众台吉等未辨虚实,彼此争论讦奏,上命内阁学士拉都浑率青海众台吉之使入赴西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149309.html
-
是错的。
佛经中的这一比喻;原是批评佛教之外的宗教或世间没有智慧的众生不知佛法道理,各执异说,彼此争论是非。从“众盲摸象”的比喻本身,实际上反映了以佛教为中心的绝对主义的...展望
如上所述,人间佛教包容其他宗教的五乘法,在宗教对话中存在着明显的困境。要实现真正的对话,首先要对自己的宗教中的偏见进行反省,放弃成见,承认彼此伺的差异性。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以佛教中&...
纪华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95466171.html
-
解释第249窟中佛、道两种题材共处一窟的理由时,着重于阐述道家题材所体现的神学意义,对于壁画所表达的佛教主题及二者间的关系却没有足够关注,这也正是长久以来几种观点彼此争论不休的原因所在。我认为,道家题材...249窟和第285窟窟顶壁画,屡屡被学界所提及。但长期以来,道家题材是如何进入佛教石窟的、是用以表现佛教主题还是表现中国道家神仙主题等,争论不断,至今也未定论(注:近年关于第249窟窟顶内容不同观点的...
张元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3842368.html
-
子事为问。黄先生反问我,我因举所见解。黄先生笑曰:不是。余曰:然则何也?黄先生曰:此是内证圣智现行。余顿觉我于佛法不及黄先生远也。但王先生认为“禅宗悟境,未必即是入地见道”。“彼此争论甚多,不复记。...从谂,南泉弟子)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同上,P525)“含生同一真性”,不言自明,两堂却在情尘意见上讨。赵州是参活句不参死句,意为彼此平等。雪窦重显说...
王赐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3955230.html
-
? 佛戒所规定的不良行为很多,其中就包括了彼此争论,因为争论本身就说明了争论的人不是在用心修行,而是将注意力放到了自身以外的事情上,总认为自己是如何了不起、别人如何不对,总想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变化之二,就是人所共知的戒律的地位为清规所取代。 戒律的分化发生于佛陀灭度之后。当时,众弟子对佛戒的某些条文持有异议,产生了对受持内容的争论,并由此导致了大众部和上座部的出现。此后,随着时代的变化,...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44556063.html
-
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於甘泉多矣」, 故即使後来彼此各立宗旨而有争,还不至决裂.而阳明对彼此争论的看法是「及根究老兄命意发端处,却似有毫釐未协,然亦终当殊途同归」;「『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意初无不正.人诚能本此眼光,以观此最多争辩之明代儒学,则亦未尝不可得其通,而见儒学中之无诤法也.
诚然,儒者间之起诤,撇开意气不论,实源於彼此下手入路处不同,所学不同以至所见不同等有以致之.而後...
郑宗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2478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