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35篇,用时5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常随佛学自在——喜读《喜悦人生》系列丛书

    常随佛学自在——喜读《喜悦人生》系列丛书  觉 真  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在著名的湾仔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场馆举行的“香港书展二OO一”,的确是一次十分吸引人的全民文化活动,是香港文化界、...对佛法的甚深理解、对禅的妙悟,其真髓。诚如本港佛教领袖觉光大师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这三本书犹如打开“智慧”、“欢喜”、“自在”三扇智慧大门的金钥匙。禅门相关资料,浩如烟海,要选好选精并非易事,...

    觉 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0864027.html
  • 荐福观音寺举行放生大法会

      2008年5月22日,天津荐福观音寺第四届水陆空大法会第四天,在前山门广场如法举行放生仪式。妙贤法师主法,对飞禽水族授予归依并开示法要。近三万条鲤鱼、鲢鱼、泥鳅、乌龟、贝类、青蛙及二千只鸽子、麻雀放施逍遥、自在

    佚名

    |法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5/17145224468.html
  • 知义法师答:众生成佛以后,会不会再成众生?

    和烦恼,自在,就不能再说是众生了。   但是诸佛菩萨的悲心深重,为了济度众生而随类现形,千万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报。好比开矿所用的工具,是由钢铁制造成的,而钢铁是由铁砂炼成的,现在用来挖...

    知义法师

    初机学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520011531.html
  • 净空老法师:二谛

    世尊一生讲经说法,依据的原理原则是二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与俗谛。“真谛”,完全是说明诸法实相,没有丝毫分别与执著,对此世间人难懂。“俗谛”,就是世间法,是依众生的知见、常识,这大家好懂。但佛的智慧高,善巧方便达到极处,说俗谛即包含真谛,说真谛仍不离俗谛,真俗圆融,自在。世间人不但迷于真谛,也迷于俗谛。而佛能真俗圆融,就是真谛看破了,俗谛也放下...

    净空法师开示

    |二谛|真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20040034683.html
  • 不求人一般 水不流时一样平

    不求人一般 水不流时一样平 解释 古代禅师曾经如下比喻说∶禅和子开悟前四处访师、哀哀切切,如丧考妣,就像是一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一旦悟後,转身如踞地金毛狮王,吼声遍十方。这个比喻让我们想起佛陀亲口说的偈子∶「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不是在强调某种本位主义,而是指出人人本具的光明佛性,这一佛性尊贵如君王,能够摆脱各种烦恼系缚,自在。『有求於人』当然不是问题;但若是出乎贪婪、不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04275477.html
  • 赵朴初答:请略解说六波罗蜜的内容和意义。

    成佛即是解脱、自在,永远常乐我净。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最后结果。菩萨成佛之前,学佛度众生,以度众生为修行佛道的中心课题,成佛之后还是永远地在度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菩萨行的人间佛教...

    赵朴初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佛教初级知识|佛法问答|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8020510888.html
  • 重庆华岩寺《商界精英禅修营》第二天——开示

    修行呢?参禅学禅的人,要有脚踏实地,实践的精神又要有勇于承担,迎接压力,承担挑战,要有无谓的精神。有勇于承担责任的魄力,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人无完人,生活和工作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失误,关键是我们面对失误的态度,只有学会承担责任,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尊重,也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宽容。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我们学佛参禅,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却又不被诸境惑,方能自在。 ...

    重庆华岩寺

    |重庆华岩寺《商界精英禅修营》第二天——开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1/09141118870.html
  • 妙莲法师答:修行唯乐何有苦?

    否则生死不了,无量诸苦难以断除。欲除业障苦,唯有咬紧牙根,忍受磨练,方有解脱、自在之期。 若以修行为苦,难道懈怠不修就快乐?难道追求世俗名利、在情欲尘劳中滚就不苦?其实都是醉生梦死,那才真苦!...,应生惭愧!不论感觉怎么苦都要忍耐,待坏习气改良后,自然不苦,还觉得快乐呢! 因此,凡夫知见千万要不得,要用佛知佛见来思维;凡是增进道业的助缘,怎能怕苦?怎能讳疾忌医?修行就是要和业障交战、和魔鬼...

    妙莲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7/06573985709.html
  • 不许为师

      清素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从悦禅师得到印可以后,清素禅师教诫道:“我今为你点破,让你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

    星云大师

    |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33316312.html
  • 认知出离心、大悲心才不会出偏

    阿罗汉入灭,当生了生死,不再有生死。出离心在大乘修行者亦是要了脱生死,要脱离这六道轮回无常之苦,自在。而如没有出离心行大乘者便易落入求人天福报轮迥,或落入为一般民间鬼、神道迷信之路。大悲心乃在救渡众生中修福慧资粮,渐渐出离三界而成就佛道。如能了解此义谨记于心,学佛之路当不会偏差太远,成就的快慢便只在个人因缘而己。   人间佛教,不离出离心,何患落入人天报及庸俗化。  阿含行者,不离大悲...

    golzen果任

    |出离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40036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