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包太虚 祖印重光--黄威南
在马六甲文化街场摆档,卖的都是祺儿的精心杰作:有她亲手绘制、缝制的各种可爱小背包和彩绘的小石头纸镇——包包和石面上画的正是在《法露缘》“心灵工厂”和新加坡《...儿童佛曲创作开始……突然不知怎的触动心弦,我提起了太虚大师为印光大师所作塔铭中感触彼此相知之深的一句,祖师大德的心量、风范,令人悠然神往!
今天再度展卷重读印光大师全集中所收录的这篇塔铭,感动依然...
黄威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3154179746.html
-
员工与法师和领导们一起合影
一诚长老与学诚法师
佚名
|视察|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7/09124426153.html
-
问:“十方世界,不离一心”怎么讲? 徐恒志答:“一心”是指真如实相。实相无相而又无不相,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112411324.html
-
2007年12月19日上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心包太虚》——传义中国画作品精选首发式”在江苏省南京市毗卢寺一味斋隆重举行。会议由南京大学杨小民教授主持,江苏省文联顾浩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左健教授、南京毗卢寺方丈传义法师分别发言。
出席今天活动的有江苏省文联主席顾浩先生、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辛广伟先生、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吕庆继先生、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
【佚名】
|首发式|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2/09121919684.html
-
一百多年前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 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二百多年前康德说:世界上哪样东西不是相对的呢?相对的东西是快乐,亦 是痛苦。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说:不二法门,烦恼即菩提。 一百多年前尼采说:人类是一圈牢,超越它,要做超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佛 说: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三百多年前牛顿说:我的知识还不及海滩上的一粒沙子。...
觉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4453856.html
-
有高下之分,这就叫迷,没有开悟
1 佛是觉者,菩萨是觉者,觉者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广大的,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2 我们凡夫没入这个境界,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平,我们有高下之分,我们有染净之异。
3 佛教给我们修平等心,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高下之分,什么原因?有高下之分,就有分别,就有界限,就把原本是广大的心,变成窄小的心,这就叫迷,没有开悟。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04376539.html
-
感应之道,微妙难思 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感应道交,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 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
印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4850970.html
-
我是台湾的后生。转来转去,还是做一个地球人吧!”星云也以佛家所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来提醒自己要心胸开阔,体天地之宽。
“宁失一切,不失慈悲心”
步入空门已经六十八年的星云在发布会上坦言:...
徐长安 耿军
|星云大师|佛光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4/2039423680.html
-
心包太虚的格局,在在流露了长老对两岸同胞福祉和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期望。长老的精彩讲演,就像酣畅的春风化雨,沁入我们的心脾,滋养我们的法身,润泽我们的慧命,令我们受用无尽。
笑声、掌声、欢喜声,...
佚名
|讲演|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5/08170623497.html
-
,对于生与死、苦与乐、迷与悟皆是相对而言。佛说涅磐不生亦不灭,世间一切事象,如幻如化,虚而不实。唯有法界,不增亦不减,在凡在圣无得无失,全是法界心中所映现。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唯有一真法界如虚空中,包容万事万物。故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之说。心外无物,只见一心有迷有悟,透过事物的现象,拔云见日,穿过迷雾,彻见自心性的天空。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露显现,一切最终还归于法界之中。在体味佛法的法海之中,感受...
正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544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