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篇,用时1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不立文字”并非轻视文字般若

    中观,慧能大师在给身旁的大众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中的第五“解脱知见香”时指出:“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六祖法宝坛经?忏悔品第》)。难道约两万字(敦煌本约一万两千字)的...

    刘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83285614.html
  • 禅宗的心灵之道

    《决疑品第三》。   [5] 《忏悔品第》。   [6] 《自序品第一》。   [7] 《宣诏品第九》。   [8] 《定慧品第四》。   [9] 《妙行品第五》。   [10] 《宣诏品第九》。   [11] 《定慧品第四》。   [12]《般若品第二》。   [13]《忏悔品第》。   [14]《顿渐品第八》。   [15]《顿渐品第八》。   [16] 《自序品第一》。   [17] 《...

    彭富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2158711.html
  • 《坛经》小扎----谭 毅(2)

    忏悔品第)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铃木大拙对禅的理解和《坛经》自身的意思有一定距离,是一种宋代以后(五灯会元,高僧传)的人们对禅的理解或者是一种日本化了的理解。但他解释得很生动,他把日本的生机论...

    谭 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01964523.html
  • 佛教与梵香

    求益,世尊就此开示修持十善之人,其德行名声远扬,如同妙香使人赞叹。《六祖坛经?忏悔品第》记载,六祖慧能大师以香来比喻戒、定、慧、解脱及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认为戒香是心中无非、无恶、无害;定香是见到各种善恶境界心不乱;慧香是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奉行众善,自在不执著;解脱香是自心无所攀缘,不落人善恶对立两边,自在无碍;解脱知见香则能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帮助众生解脱。《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

    严小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94866766.html
  • 说“和光接物”

    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惠能禅法的确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海纳百川,吸收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在般若非有非无的空的基础上构筑起来,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与般若性空理论,其禅学理论表现为一种“不道之道”,落实于禅定实践中,则表现为一种任运自在的“无修之修”。  宗宝本《六祖坛经·忏悔品第》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

    释来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2439830.html
  •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特点

    缘故。与此相反,中国佛教通常反对辩论,也不主张著书立说。比如,《六祖坛经·忏悔品第》说: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 、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六祖坛经·妙行品第五》说: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4260437.html
  • 慧能无念功夫的实践方法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忏悔品第>  就于自身中之实践而言,慧能所有言说于实践之功夫其实都是同一套功夫,即是心念清净之修行功夫,即是无念般若功夫。...、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忏悔品第>  其次说“化身佛”,“化身佛”观念是于佛教世界观中的众多国土世界...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2654808.html
  • 禅宗音声修行法门初探

    众生“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因此六祖大师才训勉禅门行者念诵经典,应该是其来有自。  (三)《忏悔品第》的开示  中国佛教的忏法于南北朝渐次形成,六祖大师对于禅门的修行,除了教人明心见性的禅法,也很重视忏悔法门。在《六祖坛经?忏悔品第》揭示一些颂偈,后来成为禅门课诵的内容。   ※四弘誓愿   六祖大师所授的忏悔法门,是以心地法门为宗的“无相忏悔”,而今《坛经》内记录的这种忏悔文念诵并不多见,但是...

    赖静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1148944.html
  • 法身 报身 应身

    皈依的“皈依佛”指的又是那一个佛呢?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忏悔品第》说:“色身是舍宅,不可言皈。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虽然如此,他还是见到了飞蚊,表示还是有病在身。  证入初地的菩萨,因为惑障少,心清净,所以自此以后所见的如来报身,一地比一地更为增胜微妙。  三、应身  应身就是如来为化导道众生,随众生机缘显现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1450459.html
  • 《坛经》与现象学

    为“本性”同义,可见“本性”、“本心”乃《坛经》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本性”意含,以清净为要,故主“不染”。《坛经·般若品第二》云:  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  心如虚空。  又云:  但于自心常超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  性。  《坛经·忏悔品第》云: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  着。  《坛经·机缘品第七》云:  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

    李玉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2563985.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