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有序化了。而不是象以往一念产生,数念共发、每一念头的生灭都完整、清晰地拣过心灵的天空,念与念之间的衔接、过渡都分界井然。终于有一天,前念已过去,后念尚未生起,此时心灵一片空寂,于空寂时对内外身心...的正常反映。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总是习于向外驰逐,关注于外部世界,而禅修的要求则是要扭转这种惯性,返回到内心世界上下功夫。于是理智与本能、改革与习惯的交战就产生了以上种种反应。一个肯于思考的人由此会发现...
王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70040554.html
-
而不是象以往一念产生,数念共发、每一念头的生灭都完整、清晰地拣过心灵的天空,念与念之间的衔接、过渡都分界井然。终于有一天,前念已过去,后念尚未生起,此时心灵一片空寂,于空寂时对内外身心世界又了然觉知,...反映。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总是习于向外驰逐,关注于外部世界,而禅修的要求则是要扭转这种惯性,返回到内心世界上下功夫。于是理智与本能、改革与习惯的交战就产生了以上种种反应。一个肯于思考的人由此会发现:我们...
王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1442402.html
-
,就是要引导行者,在当下一念中截断自己情欲、观念、思惟的流动,拨开念与念之间的空隙,由空隙契入而体证诸法实相。 沩仰宗是以「方圆默契」、「如鼓应说」、「师关合父」的方式引导弟子,就是以师徒的对话,...的道场。」难怪禅宗会衰微!因为宗风、禅风都丧尽了。 禅师传授禅法,一方面要把握禅宗宗旨,一方面要顾虑弟子的根机与业障,巧妙运用方便法门来教导,并透过对话来考验弟子参禅的程度,因此,在问话当中就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94360796.html
-
觉得坐在课堂里很热,这已成为过去的念头,再下一刻热的念头成为当下念头,所以此刻热的念头,已非前念,等你说当下,又成为过去,就因如小点状的感受念头,一连串的连续,使我们觉得未曾间断,其实点与点中间,念头与念头之间有空隙,如果你能经常练习,空去念与念之间的距离,习惯养成,练习久了,此前念间与后念间的空白会愈来愈大,而这空白不是昏沉,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三际托空能体会到,就会觉得一切活动只是...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04681191.html
-
所以此刻热的念头,已非前念,等你说当下,又成为过去,就因如小点状的感受念头,一连串的连续,使我们觉得未曾间断,其实点与点中间,念头与念头之间有空隙,如果你能经常练习,空去念与念之间的距离,习惯养成,练习...随息是息止,不是念,念息就更高了,念息已到六妙门的止和观的程度。六妙门中,从数息、随息、止息,然后才修观,最后到达“还”与“净”,还到本来清净,比三际托空还进一步,“净”就更高了,所以叫六妙法门,这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1053821.html
-
联想与自心相应,即是说常常能够默契自己的自性,以往束缚自己的某些障碍、问题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或者说在自性作用中,能在一念的变化中看到以往束缚自己的障碍、尘劳”的虚妄,这样,尘劳就不成为尘劳了。自性在...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再从前面所引用的关于般若的说明的话,可以看到无念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相互发明,这里无念是就工夫方面说。 《...
伍先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1565734.html
-
第二节 三悞
于禅定所生冥寂之相起执着故,致有三悞。防止之法:行者之心灵进展,应指向体验之超世正见境界。其所谓三悞者:
(一) 于观察念与念之迁流起执著。
(二) 于如是... 障碍
障碍谓于所现相违之境[2]以能知心遣除之,起念与本明相违时,应知妄念即法身,于空性相违时,应以现空双融遣除之。
执怨对为实有,颇障正智,应知爱憎冤亲,悉由迷妄所起。现境现心亦然。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020985446.html
-
。体究到了极点,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中间,还有二种分别:一、如(真如、佛性)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是智外没有如。所念佛外,没有心能念于佛,这是如外没有智。既不是如,又不是智,所以只是...语译意)
念 佛 与 止 观 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没有别的想念就是止(一念提起,万念止息);当念佛的时候,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就是观(听得分明,就是观得了了)。一念之中,止和观都具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05542739.html
-
经常忆念,还随念反观,体察审究,寻究根源。体究到了极点,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中间,还有二种分别:一、如(真如、佛性)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是智外没有如。所念佛外,没有心能念於佛,这是如...这里!(莲池大师《云栖法汇》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 佛 与 止 观 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没有别的想念就是止(一念提起,万念止息);当念佛的时候,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就是观(听得分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3946924.html
-
三千,此感此应亦必遍一切处。一一念一一行无非感无非应。如此智者大师所言的任运无意,无作而未曾毫差之妙应才能讲通。众生感机既然即是与诸佛妙应同一个三千感应大法界,每一感即是每一应,则当然不必加意运作,而...舌,千圣俱闻。照故恒说,遮故恒听。……(18)
既云“念念受润”、“刹刹尘尘俱说俱听”等,则自心中念与念之间的关系,亦可用上述“甲、乙交往的四层含义”“双方皆即感即应”来理解。一念也可视为一...
任博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64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