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3篇,用时1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最动人的地方

    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佛性者,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得性人。”  就是这个道理,佛性本来光明像太阳一样,清净如明镜一般,我们如果不能先做一个光明的人,清净的人,...

    林清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2974529.html
  • 不舍生死而入涅槃

    讲的佛性论,顿悟论,无修论,都是在讲涅槃之道,他明确强调觉悟对于实现涅槃的重要性,“即元无差别,不即长劫轮回”【《坛经》第16节。】。“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坛经》第17节。】。觉悟自心佛性,世人即佛,不佛性,将难脱轮回之地。   慧能所说的涅槃是无余涅槃,他在《无相颂》中讲到“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余”【《坛经》第36节。】。这个“无余”,就是无余涅槃。小乘佛教的涅槃概念,指灰身灭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2052660.html
  • 《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研究心得(下)

    研穷至理,以为则。”孬所以,正觉的默照禅与宗杲的看话禅,都是求“”。证悟佛性,是二者的共同目标,所不同的是入道的“方便法”。  默照禅的目的,虽以自佛性为唯一的证处,但绝不是以此为究竟,正觉仍然十分...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  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觉底时节。娊  参禅并不是要像默照禅一般默然而坐,坏世间诸法相,才得入见性。而是只要时时刻刻提起疑情,在任何时、任何地都能...

    释觉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3250356.html
  • 佛门研究漫言

    通道,行人借用的舟筏?  佛道即佛性的全体,迷佛性而成全体无明,佛性而圆显功德,即全体真如。佛道者非道,行于非道,即是佛道。佛道者无知,圣不知圣,方是真圣。佛道者不可言,若有言说,皆非实义。佛道者同...路,便有了新的印痕;菩提路遥,道齐三空。如能念念即真,则道在目前。道贯古今,道在屎尿,道在一切处圆显真性之光。佛道平常而难证,唯有极少数人方能履险破难,深入妙域而独契寰中。  佛教是佛性覆惑后的群体...

    宋智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1260897.html
  • 湖北黄梅县佛教渊源及现状

    二)禅修简明,信众繁多  黄梅县的寺庙都是禅寺,僧众所修的是禅法,他们不讲究时刻念佛诵经,而是注重在起行坐卧间体佛性。  一般来说,没有大的佛事活动的话,每个寺庙除了雷打不动的早、中、晚课要按时做外...”二门,分指认识道理和身体力行两种人道途径。他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为妄想、欲望及种种不能自持的情感所蒙蔽而不能自觉。只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根据佛法去思考,就能去除这些杂念人道成佛。二祖慧可立雪斩臂示志,...

    王凌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84164896.html
  • 回四祖寺打七

    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然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达士,亦名得性人。是故经云:一句深神...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入。若生信,依此...

    明一法师

    |禅宗|禅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3/16003121722.html
  • 杨仁山的《论语发隐》

    ldquo;未知生,焉知死”一句,指出一个人生时若能到自身之佛性那他就会懂得死不异生,死亦是佛性之表现,反过来如果生时不佛性,那就“生不成生,死亦不成死”了。在佛教...以有知纵之,次以无智夺之,虽下劣之机,来问于我,亦以真空接之。“空空如也”四字,形容得妙。世人之心,不出两端。孔子以空义叩而竭之,则鄙夫自失其妄执,而真空妙谛矣。&rdquo...

    陈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5141569.html
  •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言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意为在大乘的各种引导众生解脱的法门中,只有观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本有佛性)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众生之心从根本上说等同于诸佛之心,但只有在众生通过观悟自己本有佛性,断除掩覆...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03343400.html
  • 历代居士与政要

    彼此,情染于名利者哉。仰惟,宿殖德本非于三四五佛,深达法相善识一十二部。独真宗,远寻圣迹,游崛山之净土,浴恒水之清流。入深法界,求善知识,收至文于百代之后,探玄旨于千载之前。津梁庶品,不鄄不昧;等施一切,无先无后。颐等识蔽二空,业沦三界,犹蚕丝之自缠,如井轮之不息。虽复顺教生信,随缘悟解,顶礼归依,受持四句。隐身而为宴坐,厌苦而求常乐,而远滞无明,近昏至理,未能佛性之在身,知境界之唯识,心非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4168768.html
  • 玄学与禅宗生态审美观

    。“禅”,是梵语“禅那”(音译)的略称,意译为“思维修”、“静虑”等,指心注一境,静坐思虑。其学说称为禅学,偏重于内省修炼,沉思冥想,主张坐禅入定,自佛性。这种内省自的方式比较合乎中国士大夫的口味...的中心范畴“无”具有内在联系。换句话说,禅宗用道家的自然无为理论,改造了印度佛教,把传统佛教的“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的现实人间,使传统佛教佛性论发展为禅宗富有人性特色的心性论。禅宗把“心”作为哲学和...

    邓绍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4771159.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