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45篇,用时4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生活感知

    http://www.fjdh.cn/Item/93617.aspx
  • 逻辑的感知与禅的感知

    逻辑的感知与禅的感知  王跃军   人们很难将禅者与普通人区别开来,因为找不到区别的外在标准。修禅并不是某种特殊职业,也不要求出家在寺。六祖慧能在曹溪说法时指出:“若要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的眼中,自然不过是一具供解剖或利用的僵尸,人则是一台受过教育的机器。科学家在重新塑造自然,并按照他们的意愿培养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即逻辑的或理性的感知。  逻辑感知最明显的特点是分别性,它认为事物的本质...

    王跃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3761109.html
  • 感知前世今生

    http://www.fjdh.cn/Item/94548.aspx
  • 从摩崖石刻中感知历史

      从摩崖石刻中感知历史   龙湾是山海相接之地,大罗山的雄奇伟岸,东海潮水的生生不息,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在龙湾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摩崖石刻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它见证了龙湾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   近来,笔者参与网络上“寻找永嘉场摩崖石刻”的活动,真切地感受到摩崖石刻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摩崖题字,虽已模糊但却依然透着遒劲;那些默然无语的摩崖...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440392992.html
  • 感知生死无常 走上学佛之路

    经文,坚持听讲经磁带。这样经过了几年。   2002年一段时间特别想去朝山,去九华山,普陀山拜见地藏菩萨!拜见观世音菩萨!想感知一下菩萨的慈悲!非常非常想念佛菩萨!我只是这么一想,只是这么真诚的一念。...菩萨道场——灵山大佛——雪窦寺——观音阁——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最后来到杭州灵隐寺。参拜了大小几十个道场。一路流了太多的眼泪,感念诸佛菩萨的慈悲,感知僧团的伟大力量。一路上有感人心的善良。   ...

    福来2004-9-28

    |入佛|无常|学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07571717509.html
  • 入定持地藏圣号 感知眷属生死事

      陈琴禅老师曾告诉我一件事:   辛未年(1931),云南和广西军阀内战,我的妹夫在军队中服役,军队撤回后,不见他回来,生死未定,家人焦急万分,来请我作决断。我没有得神通,怎能决断呢?不得已...

    归净

    |地藏|感应|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11/0328058530.html
  • 4~5岁儿童感知觉的生长发育

    4~5岁的儿童总是精力充沛。他(她)们每天的活动量非常大,充满活力,一天到晚闲不住。有时你会惊讶他(她)哪儿来那么大的活力,常常能兴致勃勃地玩一整天,不仅不...

    佚名

    |素食|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22481615797.html
  • 拜祖大典之禅宗少林:嵩山脚下感知中国博大文化

      风声、水声、禅音……天籁之音再一次在嵩山的幽谷中回荡。昨晚,部分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海内外嘉宾,端坐蒲团之上,迎风看水,听禅赏武。在声与光的交错,形与色的结合,天与人的和谐,俗与禅的碰撞中...

    【佚名】

    |文化|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4/1159528955.html
  • 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做客影视学院名人讲堂

      日前,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成都佛教协会会长、空林佛学院院长、四川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师做客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为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共200余人做了一场“禅与人生”的讲座,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典型的事例和话语帮助大家提高对“禅”的再认识,用渊博的知识给大家上了一堂如何用“禅”去感知世界、感知人生的大课。

    【佚名】

    |宗性|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4/1607378890.html
  • 关于道与生命的对话

    通常的途径——依靠认识作用。  通常人们认为认识是由能认识的主体在对被认识的客体进行见、听、触等感知和思考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看法离不开主观与客观,认为存在能感知的心(主体)与所感知的对象(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独立的。  假如把一切都用能感知的心和所感知的事物来划分。那么——  我们对任何对象的感知,都必然从能感知的心开始,否则谁来感知?可见有所感知的对象的同时,必然就有一个能感知的心。...

    净明山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46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