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对以往各种解脱之方法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升华,最後终於悟证出具有佛教特色的解脱之道──戒定慧三学,它是对以往各种解脱之道的集大成,是人类获得解脱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 本讲座从四种不同的人生观谈起,然後,有系统论述六千年来各种不同的试图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及其利弊,从而引发出佛教的解脱之道──戒定慧三学,重点论述三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学的起源...
净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2642017.html
-
赵朴初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赵朴初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佛教初级知识|佛法问答|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424610856.html
-
了幻法师答:修行是为了止息烦恼,息灭贪、瞋、痴。佛教修行者所必须修习的三种修持,即戒定慧学三学,即:一者戒学,二者定学,三者慧学。全称为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统一的,戒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戒作为基础,后面的定、慧都无法引发。三者是有机的关联的。
了幻法师
了幻法师|戒律
http://www.fjdh.cn/fjask/2008/12/22104533524.html
-
旨归。 网站徽标以禅定构图意在表达佛教戒定慧三学内涵,定由戒而生,而定又可生慧,戒为无上菩提本。图案内圆外方,体现修行者“以大智慧破一切有,以大圆觉摄一切空”的内在圆融境界;而外在的示现却是持戒严明...
【佚名】
|网站|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10/0613515959.html
-
赵朴初答: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叫做发大心,又叫做发菩提心。初发大心的人固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发了大心,依照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生死,最后才能成为佛果,其间有三贤十地五十二位等阶梯。文殊师利等是居于菩萨的极地的,是等觉位菩萨。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392510769.html
-
印光法师答:如来一代所说诸法,举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此五宗者,悉皆显示佛之身口意三业,戒定慧三学,与夫一切三昧万德。固无可轩轾抑扬,拣择取捨者。然在学者修习,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较为省力。(三编卷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更多印光法师佛教问答
-------------------------------------------...
印光法师
佛法|宗派
http://www.fjdh.cn/fjask/2008/10/12150630230.html
-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二 佛教的解脱方法──戒定慧三学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时各自的观点甚至差别互异。但戒、定、慧三学则是各宗公认的解脱之方法。正如道安法师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虔诚地信仰大梵天就能获解脱,有的通过祭祀取得大梵天的欢心就能获得解脱。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佛陀在众多的解脱方法中,用智慧观照,第一次提出通过戒定慧三学才能获得解脱。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惜随著佛教的...
净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2542016.html
-
如本法师答:众生所以会沉沦生死,无非由身口意起贪嗔痴,因贪嗔痴广造诸业;修行就是发起戒定慧三学来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是修行者面对挑战的大障碍,如来一代圣教无不以种种法门来对治贪嗔痴之病,普令贪嗔痴之心病彻底解脱冰释。 杂阿含经云:“涅槃(梵语nirvana)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是名涅槃。”
涅槃经云:“夫涅槃者,名为解脱(梵语...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530012251.html
-
丛林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宗旨,以素质教育为先导,学院课程设置以戒定慧三学为主,兼学古代汉语、哲学、英语、电脑等社会学科。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好的爱国爱教的佛教人才... 四川尼众佛学院定于公元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三日星期三(农历八月初五)上午八点三十分举行大雄宝殿佛像开光大典暨隆莲老法师法像揭幕大典,恭请十方大德善信尊驾莅临,同沾法喜。
附:四川尼众佛学院...
佚名
|四川尼众佛学院|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8/19225889311.html
-
比丘若流连不该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 放弃戒定慧三学,而还俗去追求欲乐, 则只能羡慕修证的比丘。 (偈 209)
不要贪恋可亲与不可亲的人事物, 怨憎会、爱别离都是痛苦的。 (偈 210)
所以不要爱染,因为爱别离是痛苦的, 没有爱染与憎怨的人,毫无系缚。 (偈 211)
舍卫城里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于强烈执著...
达摩难陀法师著
|出家|修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9/1403309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