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篇,用时16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修习般若胜于财施——试谈对受般若四句偈等胜于无量财施之功德的理解

    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功德第十五);“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乃至四...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中。乃至受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为福胜第十一);“复次须菩提。随说是。乃至四句偈等。当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4962394.html
  •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

    详细考查,经石峪刻经当时确实未刻完《金刚经》全文,只刻到第l5《功德》,凡刻44行2799字,其中第33行、37行、43行全部磨灭,一字无存,现仅存经文41行,计1069字。到第44行止,经文已刻至石坪边缘,第l5《功德》亦至此结束,第44行至今尚存一残缺的“世”字(详见经文和经石峪现状统计表)。   前人考查的行数与字数之所以有误,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经文自东而西遍刻于...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22222989656.html
  • 《金刚经赞》研究——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十二)

    801。  功德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804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805他兼自利,小圣讵能806任。  能净业障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读诵此,若为人轻贱,...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442761.html
  • 《金刚经赞》研究——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十三)

    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功德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 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能净业障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读诵此,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542762.html
  • 金刚经之研究(2)

    远离利养及疲│ 乏热恼第十四离相寂灭┼第二六─三五偈─十三、忍  苦├第三六─四一偈─十四、离寂静味│第十五功德┤第十六能净业障┘┌...因之深义,佛之有为体乃是果之深义。果如此,则因果深故,恶世众生是否不生信心。89页(6、我空法空)第七偈 如此叙述因果深义,恶世无空时。因菩萨乃具足戒、功德与智慧三德,而生信心故。第八偈 过去戒...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847462.html
  • 金刚般若波罗蜜一(白 话 解 释)

    没有忍辱)之间,所以既是“忍辱”,又不是“忍辱”。   第十五品  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中午、下午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诸佛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读诵此,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

    刘永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1366297.html
  • 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其为“无实无虚”。离相非出离割裂之谓也,而 离而不离,以其离而归返于寂灭,然即寂即照也,即灭即生也。“般若空智所以示现离一切相而归本于实也”。   【功德第十五】,依此般 若空智而守勿失,...。   【能 净业障第十六】佛说“受读诵此,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显然地,这是将人的存在摆置在一过去、现在、未来的...

    林安梧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49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