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讲义六-文殊师利品第

      (了法如梦,理解仗剑逼佛。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中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此品缘起,佛见声闻罗汉、诸大菩萨都不堪维摩诘处,只有...;犹存,有“我”就有了意识上的自尊,对此,佛陀就不能直接派文殊菩萨,因为遭受过呵斥的罗汉与菩萨,就人的情绪而言,很难接受与文殊菩萨一同前往维摩诘处,因为当机者属文殊菩萨...

    静波法师

    维摩诘经|般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2/19012019601.html
  •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

    所说经》。辰32号自《文殊师利品第》疏至《观众生品第七》;斯2732号自《佛道品第八》疏至《嘱累品第十四》。首尾恰好相接。因卷一不存,科分纲要不清。但本《义记》科发颇细,每品一般分为大段、段、子段...均残,存223行,所疏为罗什译《维摩经》之《文殊师利品第》至《佛道品第八》。(二)昃24号,首尾均残,存123行。所疏为《佛道品第八》至《菩萨行品第十一》。(三)昃23号,首尾均残,存39行,所...

    方广锠,许培铃

    佛学论文|因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5650984.html
  • 苏轼诗与《维摩经》

    ,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吷,焦谷无新颖。……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按“苦空”,《维摩经?文殊师利品第》:“又复现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35)《不思议品第六》:“令作佛音,演出无常、...547页。  39《大正藏》第十四卷,经集部一,第539页。  40《维摩经?文殊师利品第》,《大正藏》第十四卷,经集部一,第544页。  41《维摩经?佛国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四卷,经集部一,...

    梁银林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0161478.html
  • 智者的观心论和现实人生修养

    殊胜性的。他所说的“心”,不是什么“真如之心”,而就是凡俗众生自己现实存在的“一念识心”。《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有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品第》,《大正藏》卷14,第544页下。],智的“观心”论把佛教修行解脱的根本安置在主体当下存在的一念识心之上,可以说正体现了佛教实践的这一基本原则。智曾言:“离凡法更求实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1739302.html
  • 试论佛教石窟中的飞天

    。据《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品第》云: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 汝行访维摩诘问……即时八千菩萨, 五百声闻, 百千天人, 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 恭敬围绕, 入...各地的诸石窟寺或造像中, 不过与佛经中的说法已不尽相同。关于佛经中对干闼婆的形貌记述说法不一, 但其原形是鬼神相貌,《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

    刘晓毅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074552.html
  • 圆瑛法师“儒佛会通”思想略述

    ldquo;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见“文殊师利品第”)。其实,现在动辄说某个宗教的神是某个佛、菩萨的化身,乃是对“化身”的庸俗化。...《圆瑛法师年谱》记载说:“岁时椿萱失荫,稍长业儒,过目成诵,聪颖过人。”对于这段“业儒”经历,圆瑛法师自己多次提起。在《谢氏宗祠讲演》中,他说:&...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0961551.html
  • 天台佛学入世精神

      49 《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6页上。  50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品第》,《大正藏》卷14,第544页下。  51 《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6...七种二谛”和“种三谛”说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藏、通(共般若)二教仅言二谛,不明中道;别入通虽以“非有漏非无漏是中”,然其所谓的“中”“但异空而已,中无功用,不备诸法”;别教以“不有不空”为中,然其...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3546625.html
  • 坛经思想的源流

    应无作,……法离一切观行。”[52]同品又云: “……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是名真出家。”[53]文殊师利品第云: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坛经的“一行三昧”与“文殊师利说般若经”及“净名经”的相关观念,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再言祖,如坛经所载,祖 “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可知“金刚经”在祖之时已为禅门所...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1)

    ,在于能弃绝旧有的外在宇宙,退入内在宇宙,通过个人的自明作用,再投入外在宇宙,发动整个社会的自明。”(注2)其实,像这种对于意识型态与文明或法的原创意义的重视的重要性,在维摩诘经的“文殊师利品第”亦清楚的言及,其云:“又(笔者按:指文殊师利):‘空当于何求?’答曰(笔者按:指维摩诘之答):‘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诸佛解脱当于...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平常心是道”考辨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这段经文见诸《维摩诘经·文殊师利品第》。一般人醉生梦死、贪生怕死,修行人了生脱死,菩萨行者则是出生人死。菩萨行的依据是直心,超越凡夫行、圣贤行的菩萨行,就是“...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 四方学者,云集坐下。  这段记载,还见诸《指月录》卷之等多种典籍,事迹略同。  由此,可以大致将马祖生平行履划分为三个...

    刘泽亮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53263723.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