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无我之境”。他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湛禅师的禅房四周:“禅扇闭虚静,花药连冬春。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芍药花和其他树木将春天和冬天连结起来,因此作者不知身处冬天还是春季。这种以清净心观万物的态度,显示了一种身心寂灭的境界,也是参禅的最高境界,像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外境与内心融在一起。作者在这首五言诗中赞扬了湛禅师的高尚情操,远离世俗,隐居山林。诗意也古雅...
黄杰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393082532.html
-
一起。苏轼曾赞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次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庭坚在《摩诘画》一诗中云:“丹青王右辖,诗句佳九州,物华常独住,人间何所求。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拓秋。胸中有佳处,泾渭看同流。” 可见王维的画表现了一种“空”和“寂”的“无我之境”,体现了自然与人性的复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83554159.html
-
妄从何有?中上根来,境法人俱夺。”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答曰:“心自住心,境自住境,上上根来,境法俱不夺。” 就诗学而言,“夺境不夺人”就是“有我之境”,“夺人不夺境”就是“无我之境”,“人境俱不夺”就是“心境融通,情景交织”,“人境两俱夺”就是“对境无心,忘机忘言”。 关于境界的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一...
李杏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5364014.html
-
。诗人流连忘返,己然进入了无我之境,早己将自己病之未愈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动身返回的时候己是夕阳西下之时了。我们眼中呈现出一幅一名白首诗翁手携小篮、脚踏竹影翩然而去的画面,在此情此景的感染下,希翼着...酝酿出茶诗的空灵静寂之美。 驱除云雾极知难,敢意天公不作悭。汛扫中庭待明月,攀跻危榭望青山。 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不为新晴宜著句,拟将幽事破除闲。 (《秋雾》) “茶烟”,典出唐代...
付玲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1940813.html
-
景的手法,运用轻灵简单的语言,通过对无我之境的细致描绘,向人们传达一种超妙空灵的境界。如昙颖的《小溪》: 小溪庄上掩柴扉,鸡犬无声月色微,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 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是小溪...”与“无我之境”,禅诗则倾向于无我之境。 禅宗是彻底的循世主义哲学,是一种心灵的逃避,无论是它那澄彻宁静的观照方式,还是无心无念的生活态度,都造就一种绝不激动、平静淡泊的心境。因此,禅诗的意境虽有...
路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1568230.html
-
本文所揭谢灵运的“以物观物”,与北宋邵雍《观物篇》依据《老子》和禅宗思想提出的“以物观物”以及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参照叔本华思想提出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内涵不尽相同。邵雍之说主要在于阐明应物而不累于物的人生哲理,王国维之说主要在于揭示一种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案王国维提及“无我之境”时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同时他又说“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
孙尚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64670031.html
-
王国维根据心灵是否能静观,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且认为后者高于前者。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
秦团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5364138.html
-
是非,同善恶,一死生。 (三)山水景物人格化的表达形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的山水诗,虽有许多写无我之境,但更多是写有我之境。他笔下的山石溪流,花草树木,都是有灵有性而又无人赏识的。读这些山水诗,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是借这些具有人的品格的山水景物...
勇 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3842584.html
-
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是所有学禅的禅者应熟读深思的宝典,只是不可“认指为月”搞文字、观念游戏罢了。 如以禅者与玄学“二者在本旨上所追求的都是无我之境”,禅者在破我执阶段,可以说追求的是无我,然...之境(终极之境),则内无所营,外无所求为恬;不贪生怖死,视死如归,齐生死可谓静矣,较之汩没于酒色之乡,竞逐于名利之场者,可谓清矣高矣。然禅者对人生的态度,不仅仅是一个“恬于生而静于死”的冷漠旁观者。...
非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3442430.html
-
ldquo;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无我之境是心灵的直觉顿悟,是超越分别思量的状态,能排除自我以发挥最大的潜能;三,“涵容互摄”的圆融境&...境界》的结语中所云:“禅悟体验剿绝情识,不容凑泊,形成了触目菩提的现量境;禅悟体验要求主体以空灵之心原真地直观审美对象,能所俱泯,形成了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禅悟体验是万物圆融互摄,处于重重...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214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