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纲 一、前 言 二、灭尽定之思想背景 三、灭尽定与死亡的差别 四、有心与无心之诤 五、灭尽定与无想定之差别 六、灭尽定与解脱之关系 七、菩萨能否入灭尽定 (一)菩萨的特色 ...?774中)。不过,到底灭尽定是有心或无心的问题,自古以来即有很多的诤论,这会在下文中谈,于此暂且不说。 那么,入灭尽定与死亡又有什么不同?这在《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稀...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3745245.html
-
可得,无道可修。我们以下要围绕着“有法与无法”、“有心与无心”和“有修与无修”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展开临济禅中“有无”问题的阐释。 需要说明的是,禅是一味的,并没有一个与一般的禅宗别具宗旨的“临济禅”,...我们应该警觉的! 第二节 有心与无心 我们的心总是向外攀缘各种意识的对象,心随着意识对象所转,起种种执着,起种种分别。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心不能自己作主,而是为各种对象所迷,产生种种烦恼。我们不记得...
戈国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3457253.html
-
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从三摩四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四多地:三摩四多,汉译等引。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沈和掉举所引发
的胜定,并说明...;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
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
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
济群法师
|瑜伽师地论|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2/1025337140.html
-
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从三摩呬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呬多地: 三摩呬多,汉译等引。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沈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欧阳竟无认为: 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0941946.html
-
中,王守仁明确提出了“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注:《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明显表现出以有为体,以无为用的精神,使有与无、有心与无心,在儒家的立场上得到统一的...佛学的影响较大,探讨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实质,了解佛学对于中国儒学教育思想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现实意义。 一、王守仁学术与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与佛学的...
张学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2540822.html
-
日午先绛天,吓得邻家来救火’,同一过火”[3](P1662)。韩愈所追求的奇险新变固然收到了奇效,其失也证于“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11](P1164)。 韩诗影响...【内容提要】韩愈现象是一令人困惑不已的个案,其自身所构成的深刻悖论,成为后期唐诗发展史上的奇异景观。他以“攘斥佛老”自命,骨子里却与佛禅有着深刻、蒙昧未彰的纠结,在其“宣言”和“行为”中采取依违两间的...
王树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31055413.html
-
有心与无心。俱入于实相。实相离言说。无辨亦无论。 三月十六日。帝于寿光殿共论真谛。大士曰。 息而不灭。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故钝。大士曰。 一切诸法。不有不无。帝曰。谨受旨矣。大士曰。...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第八章 明本际不可得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 无本真际无人知。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知与无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2756996.html
-
离分别故。’”正从说者、听者、学者三个方面精辟地明了了无为大道无示、无闻、无得的实质。其二,大同五年(539)第二次进京时,梁武帝答其所上状“帝岂有心而欲辨,大士岂有义而欲论耶”曰:“有心与无心,俱入...感应见缘之心非凡夫有相之心,而是成佛所须的净心,也即“安、肇二师与摇(江瑶)法师云,圣人无心而应”(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卷六)55之“无心”,故而无心而应与有心而应实一回事,非谓无心而应即无缘(参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526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