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91篇,用时4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  (一)梵语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之异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1654593.html
  • 的善是美食里的毒:达真堪布

    的善是美食里的毒:达真堪布   很多人有权势,以宿世的因缘,感得世间福报很大。应该是他往昔发了的愿,就像美食里掺杂了毒药一样,享福报的时候,也会痛苦的。所以发心特别重要。要种那些清净的善因,要纯善。那些掺杂了私心的“善”是不行的。   那些大德高僧弘法的道场都特别宽广,弟子也特别多,非常威势,非常有能力,但他们不会像世间那些人一样,执着而烦恼。想往生...

    达真堪布

    善恶|佛法|慈悲|智慧|达真堪布

    http://www.fjdh.cn/wumin/2014/03/112109325508.html
  • 徐恒志答:什么叫“有余涅磐”,无余涅磐”?

    问:什么叫“有余涅磐”,无余涅磐”?  徐恒志答:己灭生死之因,不再流转六道,但所依的之身尚未灭掉,故叫做“有余涅磐”。已灭生死之因,所依的之身也已灭掉,叫“无余涅磐”。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5293311393.html
  • 法相宗的转识成智说

    “转识成智”也称“转识得智”,是法相宗倡导的修行目的,是承自瑜伽行派的理论(五台山)。据称,通过特定的修行实践,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相当于烦恼(五台山),能导致生死轮回)八识就可以转变为无漏(...行善。第二,第六识(意识)由漏转无漏时得“妙观察智”,此智的作用是能根据众生的具体情况而自在说法(五台山),施以教化(五台山)。第三,第七识(末那识)由转为无漏时得“平等性智”,此智的作用是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23157429.html
  • 赵朴初答: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但是阿赖耶识可否说是变相的灵魂?

    ,把(烦恼)之识,转成为无漏之智。 ...   赵朴初答: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删去第七、第八识而只谈六识的。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这与一般灵魂的...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001310803.html
  • 月溪禅师答:闭关之说,出于何种经典?

      问:闭关之说,出于何种经典?   月溪禅师答:此问从前莲池大师说过,经中并无闭关之说,元朝高峰禅师证道后,因年老山中盖房养道,题名曰死关,意指年岁已老,只待之身老死而已;后人于房内关锁数年,名曰闭关,以讹传讹,假若如高峰悟后养道的事,在未悟以前要参访学道,亲善知识,若于一房内关锁,无是处。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535611007.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五时说法?何谓功德?

      如本法师答:何谓五时说法?功德(梵语guna),音译作惧囊、寞囊、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景德传灯录卷三云: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安僧立众不可胜计,何功德?达磨云:“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之因,虽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205212604.html
  • 上界天人最终命运多数非常悲惨

    天安住在定中,似乎已经超越恶趣痛苦的瀑流,其实虽然努力修行世间禅定,但也不可能长久安住。”   因为禅定不具断除烦恼种子的能力,并没有超出行苦。   以下以比喻说明。   “等同空飞鸟[ 飞鸟:大鹏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   “就象大鹏鸟在空中振翅高飞,也体力耗尽无法维持之时;又如孩童射箭,即使用尽气力,最后箭也难免堕落的结局。”   上界天人仅以禅定为因...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轮回|苦谛|解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2/18023519888.html
  • 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

    ——用消解行为本身去消解,非利用一种已然实体化的概念去替代和遣除,此乃他与真谛的根本区别。所以,玄奘将内心的企划诉诸于“转识成智”,转为无漏,转染污为清净。转是无穷转依,阿赖耶识正是转依“核心”。...一切种子,故又称为种子识,种子是所藏,阿赖耶识是能藏;另一方面,一切漏又在阿赖耶识中熏习种子,阿赖耶识是有事物的“所熏”、“所依”,事物为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不仅如此,阿赖耶识又是执藏。七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1642487.html
  • 如本法师答:外道所说的神通与佛教所说的神通,何差别?

      如本法师答:外道之行者亦神通(梵语rddhi),其神通是有神通,即是无明烦恼未断尽之意,虽得禅定所发之神通,但禅定亦是有之三界内禅定,一旦无明烦恼现前,禅定丧失之际,其神通自然消失无踪。   故外道之神通亦属不究竟、、无明未净尽故,通常外道神通尚属三界内为生灭之辈,一通、二通,乃至五种神通,外道神通顶多至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等五通,外道神通是极为...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0221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