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0篇,用时7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林国良   大乘六般若波罗蜜多之一是“忍辱”,“忍辱”是大乘信众的基本行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忍辱实际上主要着眼于个人,是为了转变个人的心行和业报,以获得解脱。忍辱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个人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中一切使自己不顺心或对自己不利的现象,如对自己有不满、有怨气、乃至有仇恨的人,或...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5060210.html
  • 对“诸识皆属虚妄”与“现量是正确认识”两个看似矛盾说法的抉择

    对“诸识皆属虚妄”与“现量是正确认识”两个看似矛盾说法的抉择 林国良 (说明:本文为笔者正在写作的《佛教唯识学认识论》的一部分,讨论认识(知识)的可能性问题。此发到网上的部分,采用简单写法,即不详尽引经据典,只将主要意思写出,以便读者较为容易地看清意思。) 如同西方认识论史上自古以来就有怀疑论,怀疑认识(知识)的可能性一样,佛教唯识学中也存在着此类怀疑论。但此类怀疑论...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3949697.html
  • 略说众生变现器世间

    略说众生变现器世间   林国良   关于众生变现器世间,人们会有种种疑问,大体涉及到两方面:一是器世间由众生变现的疑问,二是众生各自变现各自的器世间的疑问。具体来说可以有许多问题,试举二例:一、众生能变出器世间,那你倒变个杯子出来看看?(与楼主的疑问类似。)二、我的杯子应是我变出来的,你打破了我的杯子,但你怎能打破我变出的杯子?如果说此杯是众生共同变现,那也有我变的这层因素,所以归根结底还是...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3949696.html
  • 谈谈佛教的财富观

    谈谈佛教的财富观[文] 林国良   全无大有总相宜  对佛教而言,财富充足并非是件坏事。而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参与,其领域远比古代广阔。除慈善公益事业外,在文化、教育、环境保护,以至维护世界和平等领域,佛教都可以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据统计,其信众人数达3.6亿。佛教有一套严密精致的理论体系,其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与世俗社会有着极大的差别。那么,它又是如何看待财富的...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3148380.html
  • 佛教内的男女平等问题

    佛教内的男女平等问题  林国良(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普门学报》第十一期上发表了杨曾文教授的《既仁且智之举——星云法师发表〈比丘尼僧团的发展〉》一文,读后不觉想起不久前与昭慧法师见面的情况以及佛教内男女平等的问题。  (一)  10月上旬,昭慧法师来上海,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设宴欢迎,笔者有幸忝列。在此之前,笔者对台湾佛教所知不多,对昭慧法师也并不了解。席间交谈之中,法师谈到了关于僧团...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2650780.html
  • 太虚大师早期佛教改革思想得失略论

    太虚大师早期佛教改革思想得失略论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林国良  太虚大师早年曾提出“佛教革命”的主张,包括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但一直无法实施;以后虽一再对具体方案作出修正,但除教理革命中的人生佛教(后称人间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教制革命和教产革命实际是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失败原因,一些研究文章只是简单地概括为佛教内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以及太虚大师改革方案本身过于理想主义。...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03662941.html
  • 略论似现量——评法尊与吕澄《集量论》译本中的一处差异

    略论似现量——评法尊与吕澄《集量论》译本中的一处差异  林国良  (说明:此文是笔者参加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是笔者对佛教知识论考虑的一部分。对此问题的更详尽的讨论,笔者正在写作中。)  提要:本文比较了《集量论》的法尊译本和吕澄译本关于似现量的一处译文差异。法尊译文为“比与比所生”,吕澄为“此量及所生”。本文认为,法尊的译文造成了比量与似现量的混淆,范畴设置的混乱,吕澄的译文更为...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94238611.html
  • 佛教个体解脱的自由之路

    佛教个体解脱的自由之路   林国良   个体解脱,在小乘佛教,就是终极目标;在大乘佛教,虽不是终极目标的全部,但也是终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个体解脱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自释迦牟尼开始,两千多年来,佛教在追求个体解脱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探索,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法门。这众多的法门,就主要的倾向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途径,一类是间接途径。如按此分类法,中国禅宗的解脱法门属直接途径,...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21763216.html
  •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6-70页  --------------------------------------------------------------------------------  【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 ),男,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36  【内容提要】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4742380.html
  • 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

    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   林国良   本文讨论唯识学关于众生身心及世界(即精神与物质现象)的存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这里的众生是个包括六凡四圣等十界众生的广义概念[1]。   佛教存在论的出发点就是众生存在的永恒性。佛教认为,众生是无始来一直存在着的,并将永远存在下去。当然,十界众生的身心状况完全不同。而唯识学的根本观点是“万法唯识”,即众生的根身(感知...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14257979.htm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