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74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梁启佛学散文《唯心》

    梁启佛学散文《唯心》 惟心 (1900年3月1日)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同一风雨也,三两知己,...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3353289.html
  • 解脱与涅磐

    解脱与涅磐 梁启  这样说来,佛教岂不是纯粹的厌世主义吗?不!不!不!佛若厌世,何必创这个教?且天下也从没有以厌世为教而可以成一个教团,得大多数人之信仰且努力传播者。佛教当然不是消极的诅咒人生,他是对于一般人的生活不满足,自己别有一个最高理想的生活,积极的闯上前去。最高理想生活是什么?曰涅磐。怎么才能得到涅磐?曰解脱。   解脱,梵名木叉Moksa,译言离缚得自在。用现在话解释,则解放而得自由...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962487.html
  • 无常与无我

    无常与无我 梁启  佛教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磐寂静。”什么是无常?佛说:“凡世间一切变异法、破坏法皆无常。”世界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变异的破坏的,显而易见,地球乃至恒星系,天天在流转变迁中,再经若干千万年终须有一天毁灭。人生更不消说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何止生理上如此,从心理上看,后念甫生,前念已灭,所谓“...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4062499.html
  • 惟心

      惟心 梁启   经典雅谈   天下之境,无一非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实无一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乐之、忧之、惊之、喜之,全在人心,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开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同一风雨也,三两知己,围炉茅屋,...

    梁启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45490496.html
  •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梁启  一、本论之价值及传译源流  异部宗轮论者,世友菩萨叙述佛灭后五百年间印土教团分裂蜕变之状态也。述记序论云:“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所主之法互有取舍,喻轮不定,故曰宗轮。”命名之意,略具于是。佛教二千年来,循进化之公例,常为不断的发展,其最显著之迹,则由小乘而进为大乘也。大乘派别虽肇兴于印度,而实光大于中国,故治佛教史者多能言之。小乘派别,则虽在印度...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748094.html
  • 论佛教与群治的关系

    论佛教与群治的关系  梁启  梁故先生自小聪明好学,而且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二十四岁开始办报,二一十六岁参与变法维新运动。民国成立,做遇司法总长、财务总长,之後以两...犹豫的放言高唱:「佛敌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故先生已成古人,我们且以平常心态,重温这位昔日社会中坚分子对佛敖的见解。  ...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1665848.html
  • 说“六足”“发智”

    说“六足”“发智” 梁启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5册1978年11月出版页267-276 -------------------------------------------------------------------------------- 267页 一、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六足」「发智」者,「说一切有部」之宝典也。其成 立在大毘婆沙前,婆沙宗之。「有部...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470926.html
  • 说大毗婆沙

    说大毗婆沙  梁启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5册  1978年11月出版  页277-296  --------------------------------------------------------------------------------  277页  阿毘昙毘婆沙论八十二卷 (第一译,不全)   北凉浮陀跋摩、道泰同译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 (第二译)   唐玄奘译  ...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570928.html
  •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一、本论之价值及传译源流   异部宗轮论者,世友菩萨叙述佛灭后五百年间印土教团分裂蜕变之状态也。述记序论云:“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所主之法互有取舍,喻轮不定,故曰宗轮。”命名...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52643063.html
  • 佛教心理学浅测

    理智去破除不正当的理智。学佛的最后成就,自然在“证”,所以“有学”这个名词,在佛门中专指未得上乘果的人而言,但佛教并不排斥学,若果排斥学,那么,何必说法呢?我们从“证”的方面看,佛教自然是科学的,若从...欧美所谓心理学和佛教所讲心识之相范围广狭既不同,剖析精粗迹迥别,当然不能混为一谈。但就学问大概的分类说,说“心识之相”的学问认为心理,并无过咎。至过最高的“证”,原是心理学的,那是学问范围以外的事,...

    梁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444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