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3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僧睿思想研究(2)

    (注 32) 〈思益经序〉,《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大正藏 》卷五五,页58上。 (注 33) 〈法华经后序〉,《出三藏... (注 52) 〈十二门论序〉,《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一,《大 正藏》卷五五,页77下。 (注 53) 〈法华经后序〉,《出三藏记集》...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445922.html
  • 敦煌莫高窟二五九窟之研究

    三二)  从这些引文中, 我们发现道朗对法身的体悟,与鸠摩罗什的  弟子僧叡在〈法华经后序〉中所说的「寿量定其非数, 分身  明其无实; 普贤显其无成,多宝照其不灭」(注三三)不谋  而合, 无怪乎湛然...注三二: 同上注, 卷九,《大正藏》,第三十四册,页 433  中。  注三三: 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八〈法华经后序〉,《大正  藏》,第五十五册,页 57 下。  注三四 湛然,《法华文句记》卷九...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0071066.html
  • 关河的三世学与河西的千佛思想

    传出《法华经》(406)时对“三世”不相离的深意有更进一步的提示。 参与《法华》翻译的僧睿在〈法华经后序〉(注3) 中指出此经传来中国已近百年,而译经人及讲经人皆没抓住本经的重点,要待罗什重译后...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僧肇以〈物不迁论〉赋予“过去不灭”坚实的义学基础,是僧睿〈法华经后序〉中以“不有”、“不无”解开“多宝不灭”后的更进一步阐发。亦可看作是初步呼应秦王...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546586.html
  • 论僧叡的佛学贡献

    rdquo;,待参译者“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大品经序》)。弘始八年(406),罗什译《法华经》,僧叡作后序;同年又译《维摩诘经》,僧叡作《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皆属《法华》,固其宜矣。(《法华经后序》)   《般若》类经典虽然“深无不极”、“大无不该”,但是它只是以“适化为本”、&...

    潘桂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3161451.html
  • 读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记(二续)

    正值罗什讲译,亦必咨禀不厌也。至于昙机,传已明言“善《法华》、《毗昙》”。按罗什译《法华经》时,即已随出随讲。僧睿《法华经后序》云:“鸠摩罗什法师为之传写,指其大归,真若披重霄而高蹈,登昆仑而俯眄矣。于...

    张德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45256384.html
  • 天台宗的历史及思想

    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三)隋阇那崛多共籍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天台宗依据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就卷数来说,《法华经》并不算是大部的,但却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僧睿在《法华经后序》中写道:《...介绍他的:  “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具蒙指诲。因潜大贤山,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心观。思每叹...

    蔡慧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4965536.html
  • 浅析僧叡终极归宿中的净土转向

    1979年版   [④]《出三藏记集》卷九,342、343页,中华书局1995年   [⑤]《出三藏记集》卷五《喻疑》。   [⑥]《出三藏记集》卷八《法华经后序》“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  ...

    焦慧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0793316.html
  • 僧叡的生卒年代与思想

    随译随讲,示其奥旨,显其宗要,使得长安又兴起了研究此经的热潮,慧观、僧叡等一时名德均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僧叡敏感地发现,此经与般若类经典有很大的不同,并依之对般若的不足进行了批评。他在《法华经后序...“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还道般若诸经“皆属《法华》,固其宜也”,几乎是将般若类经典当成了《法华》的附属。他在《法华经后序》中指出:  寻其幽旨,恢廓宏邃,所该甚远。岂徒说实归本,毕定殊途而已耶!...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2642573.html
  • 僧叡思想研究

    关中疏》(与道生、僧肇合着,收录于〈大正藏〉卷八五)  〈大品经序〉收录于〈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大正藏》卷五五)  〈小品经序〉(同上)  〈法华经后序〉(同上)  〈思益经序〉(同上)  〈...之一。僧叡于其〈法华经后序〉云﹕  「既遇鸠摩罗法师,为之传写,指其大归,真若披重  霄而高蹈,登昆仑而俯眄矣。于时听受领悟之僧八百  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也」(注67)。  罗什译出《法华经》...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2970918.html
  • 《教观纲宗》绪论

    出《妙法莲华经》之后,其弟子僧睿便奉师命,讲此经,立九辙,而被称为“九辙法师”,并作〈法华经后序〉。此外有慧观、道生、昙影、刘虬、智藏等,均撰有《法华经》的注疏。  页357  天台教学的形成,是从...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的时代,并无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来的圣典中,为了处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圆顿教的问题,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资料,可从下列诸经得到讯息:1.《法华经》以三草二...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945407.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