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渐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知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既有解悟处,见无神通者,乃生轻慢,欺贤诳圣,良可悲哉! 问:汝言顿悟、渐修两门,千圣轨辙也。悟既顿悟,何假渐修?修若渐修,何言顿悟?顿、渐二义,更为宣说,令绝余疑。 答: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5639720.html
-
,本体、本性之学乃是顿悟说之根据所在。 二、因缘见性与拂尘看净 与顿悟相对的另一种修行方法是渐修。渐修的修行方法虽然在中土佛教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多数中国僧人亦不主张完全废弃渐修,且以渐修为入道成佛之基本方法者也不乏其人,因此,对于渐修的修行方法,也应考察、探讨和研究。 所谓渐修,指通过逐步修行而转凡为圣、入道得解脱。在中国佛教史上,渐修说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诸多说法。例如有安世高一派的小乘...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2241888.html
-
的"踏杀天下人"的"马驹"呀!--可见修行的艰难! 这些最有名的大师都是渐而有成,那其它人更不用说了。而且,南宗禅真的能发展,是靠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吸收了北宗禅"渐修"的内容,才不至于陷于狂禅不复...百分之百的野狐禅!现在看来,要想真有所得,还是要实事求是,来北宗神秀大师的渐修,还是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行。 想想我们的红尘俗世,灯红酒绿,美女靓车,哪样不诱人?圣人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2358584.html
-
试论顿悟与渐修
智清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六祖坛经》的学习,运用六祖和神秀大师作二偈时的思想,来谈谈笔者对理悟一事修的点滴看法。主要提出六祖大师和祖秀大师在禅法理悟与事修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实修相互辅助的过程。 关键词:六祖、顿悟、渐修 作者智清,江西佛学院楞严班学僧
一、禅学渊源
禅学的源头在印度,禅学的繁兴却中国。随着佛教 的东渐,佛教禅法也传到了中国。并在中国...
智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4949719.html
-
磨镜空观,系借用佛经磨除镜垢以恢复其本明之义,形容《圆觉经》通过渐修的方法达到对我空法空的体证。《圆觉经》虽然宣说顿悟法门,但应机设教,也不废渐修法门。经文强调,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在于执幻为...,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由幻身灭到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这层层脱落、提升的过程,就是磨镜见心的渐修过程。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4952217.html
-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在佛学思想影响下诞生的小说,其中不乏有对南宗禅“顿悟”思想以及北宗禅“渐修”思想的敬意,南北二宗对于成佛途径是有矛盾的。吴承恩在小说中成功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使得小说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探讨性。
关键词:顿悟 渐修 南宗禅 北宗禅
从成书源流看,《西游记》是一部宣扬佛家思想的小说。西游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
杨 齐 杨 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14280882.html
-
试论“渐修顿悟”与“格物贯通”的异同 □ 刘 聪 《江淮论坛》 2007年第02期 摘要:程颐和朱熹都曾论及“格物贯通”的问题。他们的这一观点常被用来作为理学吸收佛教尤其是南宗禅理论的证据。通过分析“格物贯通”和“渐修顿悟”的异同,可以发现,尽管二者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在讨论的重点、渐顿的关系、是否包含理性认识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程颐主要是在西晋杜预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的...
刘 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55370318.html
-
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 从天台“六即”行位之开立看顿悟与渐修的关系 张风雷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提要 本文围绕著「顿悟”与“渐修”的关系问题,对天台“六即”义...六即”行位中的“顿悟”问题 四、从“名字即”到“究竟即”--渐次修行的基本原则 五、结语 关键词:顿悟 渐修 六即行位 止观 一、引言 “顿悟”与“渐修”的关系问题,是佛教理论与实践中最重要...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2950940.html
-
赵朴初答:是的,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 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 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300110850.html
-
、扫相破执的修行解脱实践。从知行关系的角度看,它要求每一个修行者把思维素质、思想情怀与修行实践、大乘菩萨行统一起来,以达成境、行、果的圆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渐修与顿悟在成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方可成就佛果。“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乘精神体现了渐修和他度的重要作用,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精神和自性自度的解脱观强调了顿悟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佛性思想中,虽大多主...
刘忠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454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