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9篇,用时4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为什么一定要“共”呢?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忏吗?也许,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   这是由于人的念头总是一个接一个,如野马一般地飘忽、闪动,因此,忏,则须具足一定的专注以及摄心的能力,行者必须对自身有十足的信心与把握,能够察觉到一己意念、意识的散动、浮想,立即将它收摄回来,回归于当下的忏文、忏仪中。早期,于高雄山寺中的禁足、闭关中...

    圣严法师

    |忏悔|圣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2/09294419711.html
  • ——圣严法师

    为什么一定要“共”呢?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忏吗?也许,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这是由于人的念头总是一个接一个,如野马一般地飘忽、闪动,因此,忏,则须具足一定的专注以及摄心的能力,行者必须对自身有十足的信心与把握,能够察觉到一己意念、意识的散动、浮想,立即将它收摄回来,回归于当下的忏文、忏仪中。 早期,于高雄山寺中的禁足、闭关中,我个人即是采取的方式进行《大悲...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25880492.html
  • 无畏与鼓声—孩童发心 得佛授记

    微笑,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後入於白毫间,以示他们将得到觉的果位。阿难合掌请问:「世尊,今以何因缘放光微笑?」世尊告曰:「刚才的两个天真的小孩对我生起清净的欢喜心故,将於十三大劫转生人天享乐,尔後转人身出家在静处三十七道品,证得觉果位。一名无畏觉,一名鼓声觉。故我放光微笑。」...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9354117053.html
  • 第四辆马车—供佛马车 得佛授记

    ,又将於十三大劫转生人天享乐。最後,转人身出家并在阿兰若处,三十七道品,现前觉果位,名曰施马车觉。故此我放光授记,欢喜微笑。...苦,灭尽诸烦恼。」世尊放光绕三千大千世界,最後入於佛的白毫间,以示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将得到觉的果位。时阿难尊者见此,便恭敬合掌请问:「世尊,今以何因缘,破颜微笑?身放四色毫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若无因...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9362317064.html
  • 心道法师:佛光山寻根续法脉报师恩

    师从佛光山告假出来,闭关,此次拜会,心道法师向星云大师告白,在佛光山时间短暂,未能报答常住之恩,但他从未忘记大师弘法的风范及毅力,多年来也未辱尊师之恩,多少在弘法上有点贡献,以此报答大师剃度之恩。...

    佚名

    |心道法师|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18313836025.html
  • 三跪星云还师恩 心道法师重返佛光山

    时间虽不长,并在台北县福隆自创道场;但三十几年来始终不忘师恩,一直觉得心中有愧,曾经几次请求回山忏悔,都因缘不具,没有成功。   他说,自佛光山告假出来,闭关,多年来也未辱师恩,在弘法上多少有点...

    佚名

    |佛光山|师恩|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09434536106.html
  • 第一辆马车—绕佛三匝 得佛授记

    马车的婆罗门施主吗?」「看见了。」佛告阿难:「那位施主因右绕我三匝的功德,将在未来的十三大劫中不堕恶趣;又将於十三大劫中转生人天,享尽各种妙乐;最後转生为人,出家并於阿兰若三十七道品,证得觉果位...、无我的法语,同时共诵偈曰:「生起出离心,入於如来教,摧毁诸四魔,谁人能行持,清净梵净行,远离轮回苦,灭尽诸烦恼。」世尊放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後,入於白毫间,以示那位婆罗门施主将得到觉的果位。时阿难尊者...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9363417067.html
  • 索达吉堪布答:佛教徒是否应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或许有人害怕社会,不敢接触人群,所以就去独自修行。如果你确实能安住于寂静深山中,这非常好;如果不能,为何不以实际行动去关怀整个社会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辈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沟里,与社会没有任何...索达吉堪布答:我自己认为,所谓的实修实证,不一定非要在山洞里面持,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去做一些慈善事业。有了这些善举,世人也会对佛教产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台湾、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

    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

    http://www.fjdh.cn/fjask/2008/01/20262320280.html
  • 阿艾石窟,深隐千年的极乐世界

    而不亡。前者是避世,后者则聚结于佛堂,不仅选修佛法的方式不同,修行的动机和鹄的也大相径庭。当时,也有随大乘教游方不归的僧人,受大乘教派的影响,他们已不是昔日耐受清苦的佛门弟子,小乘教衰落的趋势已...

    佚名

    |石窟|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6/1210424419.html
  •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465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