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帕奥禅师答:独处与合群应当如何兼顾呢?

    问:乐于独处可能会被认为不合群,如此,独处与合群应当如何兼顾呢? 帕奥禅师答:群体生活对禅修不但没有帮助,而且是修行禅定与观智的一大障碍。在证悟任何道果前,你应当独处,努力修行,千万不要纠缠在群体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看到你好的一面,认为你是真正遵循佛陀教导而生活、努力修行佛法的比丘或比丘尼;另外有些人则可能会误解你是个不合群的人。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这是你无法作主的事情,因为你不可能使一切人...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烧银纸亡人

    http://www.fjdh.cn/fjask/2009/09/09230389994.html
  • 独一静处

    正果。人处在花花世界,很少人能离开各个层面的束缚,不管有没有现出家相(古人说:出家乃将相所不能为),离家过出家的生活已大不易,而能做到长期隐居独处,更是凤毛麟角。  在滚滚红尘中终日所见所闻,难免有...独一静处 / 明法比丘  “独一静处” (eko vupakattho)的意思是:独自(eko)(住)远离(处)(vupakattho),或译作:独处闲静、独居静处。亦即:独自远离(人群、...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3350360.html
  • 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例如,在我们上面引用的《上座比丘经》和《鹿纽经》中就出现过。  "ekavihari"(独处)和"sadutiyavihari"(与他人共住者)这两个词,在《鹿纽经》(Migajalasutra)...难陀比丘(Bhikkhu Nanananda)把这篇经文的题目译成"喜欢独处的理想"。通过大量的思考,我认为,把"Bhaddekaratta"理解为"胜妙独处法门"更接近经文的原意。  这首诗偈,又名...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1454589.html
  • 深为普京总统赞赏的少林“混元三教九流图”

    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十九年,厚烷还邸,始人宫。”阅历世态炎凉,饱尝人情冷暖。但他并未因此颓废萎靡,一蹶不振,而是潜心攻读,发愤著述。嘉靖三十九年(1560),他完成第一部音乐学著述《瑟谱》...隐居学道之良,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嗟!世人之有生,并...

    戴继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4059009.html
  • 阿罗汉、缘觉、菩萨新议

    次须陀洹后生于人间,在无佛之世自证成道,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得果声闻。(二)大辟支迦佛:于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三十一相乃至一相,常乐独处  ,相当于麟角喻独觉。至于因缘觉,则系由于先世...,得无学名。即此,唯应作他事故,诸有染所应供故,依此义立阿罗汉名(阿罗汉又作阿罗诃等,梵 arhat,巴arahanta。有杀贼、不生、应受供养三义。按arhan一语是语根arh——义为‘堪受’或‘...

    智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90566715.html
  • 与生命相约

    汝往诣彼上座比丘所,语上座比丘言,大师告汝。”比丘受教,诣上座比丘所,白言:“尊者,大师告汝。”时上座比丘即时奉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尔时世尊告上座比丘:“汝实独一静处,赞叹独处,独行...出现)。例如,在我们上面引用的《上座名经》和《鹿纽经》中就出现过。  “ ekavihari ”(独处)和“ sadutiyavihari ”(与他人共住者)这两个词,在《鹿纽经》( Migajala...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2345204.html
  • 鸠摩罗什的大乘大义章探究

    的问题,才是众生修证中的实质境界问题。慧远自己也认为应有一个十住菩萨共住的国土在,此地之菩萨是可授记为真法身佛,并且正当独处于玄廓之境。不过,必可成佛者在大乘要义中即当为必然救渡众生,因此说菩萨居于...因此愈是疾成佛道者将愈是不独处。此义亦见于鸠摩罗什之所言中:   “‘独处玄廓之境’,若以独处玄廓为本,来化众生,此复何咎?诸佛从无量无边智慧方便生,其身微妙,不可穷尽。众生功德,未具足故,不能具...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1450181.html
  • 大乘大义章探究

    菩萨是可授记为真法身佛,并且正当独处于玄廓之境。不过,必可成佛者在大乘要义中即当为必然救渡众生,因此说菩萨居于十住之国独处玄廓之境的说法却又违背了大乘精神,这也是因为慧远始终把修证主体的主体自性过于看重、过于执著的视野有关,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主体即是在不断去执中不断扩大,并接触更多的众生,并救渡众生而成佛者,因此愈是疾成佛道者将愈是不独处。此义亦见于鸠摩罗什之所言中:   “&...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56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