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十:谈菩萨为什么修悲心

    可以说是代表所有的大乘佛弟子们而问的。佛陀是位大悲者,有问必有答,佛陀对这样的大问题,说明众生修大悲心有三十五种生因:  第一:“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  是故生悲。”  菩萨发菩提...沉没生死苦海,若无智慧的人,就根本不会觉得众生有什么苦恼。所以智慧生大悲,大悲发菩提。  第二:“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  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众生沉没于生死苦恼大海中...

    智 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01267368.html
  • 加持近传诸上师祈请文——悉地穗

    逸住依胜友,净相无偏求加持。 死虽决定时无定,非唯言辞须至诚, 厌恶无暇与利敬,心无所需求加持。 当知有情皆恩母,念彼身心为苦逼, 背弃单求自身乐,自然生悲求加持。 除边执病独一药,甚深缘起离边义...

    宗喀巴大师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1845039.html
  • 佛教之“爱”

    乃产生苦恼,更由此苦恼而生悲,悲之原意即为痛苦。人类不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恼,那么如何脱离这虚幻不实的苦爱,佛教告诉我们若对所有苦恼之人,皆以亲切、友情待之,则可称为慈,而慈乃由“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65557088.html
  • 浅谈“佛”和“人”及佛教与人生幸福

    极乐生悲,彼时所感之苦,胜于贫穷人矣。 ...

    常顺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0450430.html
  •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十一:谈修悲心的重要

    有了这善根功德,一遇有家生处于急难之时,就会生悲而想要去帮助他,救拔他。因此只要是能生悲心的人,都可以名之为“智者”。  “虽未能断象生苦,已有无量大利益”者,是因为初发悲心的菩萨,智慧尚有边、有限,...已是无量大利益了。所以智慧有边的菩萨救家生,不是不为也,是力不足也。但他的悲心是值得敬重的。对象生来说,菩萨生悲是无量大利益事。  二八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者: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智 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01367369.html
  • 四种广大苦:长时苦、猛利苦、杂类苦、无间苦

    随一种因缘,就显现一种苦相,真是制造无量诸苦的无尽藏。   仔细想想,一个个本具恒沙性德的如来藏,竟随染污缘起表现成如此纷繁复杂、种类万千、横遍竖穷的苦相,法身流转六道,令人油然生悲。   四、...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苦|悲心|轮回|长时苦|猛利苦|杂类苦|无间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3/01004821031.html
  • 浅谈“如理作意”与“法次法向”

    而想反击回去,但若能在当下以“见苦作意”,看到对方正为贪嗔痴烦恼所煎熬,此时内心所生起的唯有同情和包容,不忍再苦上加苦,于是先回来守护自心,不随境转。这就是“见苦生悲”的作意,即由“正见”顺势导入的“...

    林武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850309.html
  • 学诚法师: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

    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卷第一)《佛说演道俗业经》说:“大慈大哀,不舍权慧。”《优婆塞戒经》说:“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

    学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773564.html
  • 悲心作意

    不会再计较;看到他的苦,我愿意承担,愿意承担才叫“悲”。   人的心情不是贪、嗔、痴,就是慈悲喜舍,你选择让自己驻留在那一个?看到对方的无明、贪、嗔、痴苦,可以生嗔,也可以生悲,你选择那一个?你有没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5445720.html
  •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不好便乐极而生悲,遭遇挫折或苦难;有时追求目的没有达到,便怨天尤人,情绪激愤,甚至导致家庭不和,与邻里发生纠纷;极而言之,甚至发生族群争执、社会动乱和战争。归纳起来说,贪、瞋、痴(无明)才是导致人们...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5455351.htm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