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3篇,用时10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海涛法师:培养正确的修行观

    1.当戒、定、慧同时开发时,如此的修行即称为“八正道”,佛陀说这是唯一的。 2.八正道是最殊胜的,因为若正确地修习,它直接通往涅槃、寂灭。 3.我们都有幸生而为人,并且听闻佛法,这是...只要留意心中生起的感受。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时,它们都来到这同一个心--“觉知者”。 14.若想要修行,就必须努力遵循解脱。若坚持修行,你就会了解这世间的限制而能放下。 (文:海涛)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35876172.html
  • 以戒为师 弘扬正见——中国佛教的时代使命

    ”   以戒为师是弘扬正见的前提。戒是三学首,是获得定慧的基础。我们要想弘法利生,不仅要具备正知正见,还要清净持戒,培养戒德,这样众生对三宝才会生起信心,正法才能够久住世间。纵观历史,法难的出现,多因道风不振,戒律松弛。因此,我们应该以戒为师。   人们错误的观念和不善的行为,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痛苦,还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唯有引导众生树立正见,才是究竟。佛教中的缘起性空、平等及...

    弘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10084108.html
  • 苏美多比丘著:四圣谛(三)

    必须愿意接纳、沈思与熟虑,而绝对不鼓励、不期望任何人盲目的信仰。   这种心境是很重要的,这是,它并不是一颗持有定见或偏见的心,更不要认为它什么都知道或是执取他人的言辞当作真理,它是一颗对四...  何谓灭圣谛?即净除、灭尽、抛、弃、舍、此渴爱。   但此渴爱何以舍离、灭尽?若可爱、可喜生,即此当舍离、灭尽。如是灭圣谛   ,为本所未闻法,吾心生眼、智、慧、觉、明。   如是灭圣谛应断...

    苏美多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3762634.html
  • 苏美多比丘著:四圣谛(一)

    一次弘法时,所面对的是一位眼中仍有许多尘埃的人,而且是失败的。所以在第二次弘法时,他宣说了四圣谛。   所谓的「四圣谛」是:此是谛,此是集谛,此是灭谛,为八正道。每一圣谛都有三转,所以共有...它从来就不是那个意思。藉由第四圣谛—」—我们就可以明白:第一圣谛并非绝对的言论,因为如果已是绝对(究竟)的,怎有可能又有所谓的呢?是不是?那没道理啊!但就是有人会将圣谛抓着不放,...

    苏美多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3962636.html
  • 佛教的教育

    评估,结论就是——人生是。  当然,从现象层面来说是苦乐参半的。佛教也承认情感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他所说的这种,是对生命本质的透视。因为一切快乐都是由某种渴求得到缓解而产生,而渴求本身是痛苦因。任何缓解只能起到局部和暂时的作用,无法改变其痛苦本质。就像医生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改写有生必有死的结局。  但我们还要看到,认识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而是为了正视现实,寻求究竟的。所以说,这种...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1366862.html
  • 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

    的原因和。佛教对有种种解说,而大悲精神正是基于对众生种种苦难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故《瑜伽师地论》中说,大乘佛教菩萨行者,是缘于大蕴而起大悲心(卷四十四)。《华严经·离世间品》...菩萨,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智慧心,即佛教经典中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华严经·人法界品》(卷七十八)中说:&...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4665666.html
  • 评介《菩提次第论》

    ,六升沉终无了期,求乐不得反招逼,以是进趣中士,唯在断惑证真。烦恼虽断,所作已竞,唯是成就自利功德。欲成圆满菩提究竟佛果,非自他兼利,度诸众生,莫能为,故继而又发起上士勤求利他的无上...都是因为惑业的束缚,不得出。能系缚的是惑业,那所系缚的是什么呢?五取蕴是所束缚。为了从此开始解脱?故必须了知轮回是性,即于轮回生死怀着坚强厌离念,而生起出离心为主要。若是无一个清净出心,则不但...

    弘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80467229.html
  • 同体大悲及其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

    力图超越和解脱的现象,因而众生不应该对各种苦痛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而是必须去努力探寻和实践各种;再次,佛教有见于“乐”的易逝,以及众生常常陷溺于以苦为乐的颠倒之中而不能...之一,不过诸行无常,瞬息即逝,坏灭时仍不免心生怖,故现实生活中的乐受亦不,只是众生常常麻木不觉、以苦为乐却不知将至。《大般涅槃经》又提出“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

    方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4362972.html
  • 阿姜查:宁静的森林水池(二)

    职责都不是去设法使它做任何改变。相反地,我们只须去洞见它,然后随它去。不论在哪里,那儿就必定有。去彻见是什么在生与死,和是什么倾向。佛陀知道那儿也必须有超越生、死的东西、的解脱。  各种...真实上,这是有可能的。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是透过内观与正念,而寻得觉悟的──不但只有阿姜 查如此,他的弟子及其他佛教的老师也是如此。它就在这里啊!它的本质是不我们自身的身与心。阿姜 查以一种很...

    阿姜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1442073.html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二)

    、定、慧的因,三者展转相互提携。  当戒、定、慧同时开发时,如此的修行即称为“八正道”⒁,佛陀说这是唯一的。八正道是最殊胜的,因为若正确地修习,它直接通往涅盘、寂灭。  (修行的果报将会生起 ...因此,这种人的快乐与安稳将大为提升。  其次,达到入流、一来与不来圣果者,将增长对佛、法、僧的不坏净信⒃,他们是喜悦与趋入涅盘的。  第三,阿罗汉或世尊,已完全得乐。他们是觉者,已出三界,并究竟...

    阿姜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1542075.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