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98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第七与假悟

    第七与假悟  作为完整开讲,我将会接着整理末那和第八细微内容和分别,这些都是行者在实际修行中将要面临将要经历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把发现第七的根当作开悟,我们接下来就说说第七亦即...它“恒”;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  末那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2265111.html
  • 范古农答:能缘心之见分缘所缘心之见分云云。敢范古农答能缘心是否指第七。所缘心是否指第八。再能缘之见分,与所缘之见分为何。祈详示之。

    问:能缘心之见分缘所缘心之见分云云。敢问能缘心是否指第七。所缘心是否指第八。再能缘之见分,与所缘之见分为何。祈详示之。   范古农答:第七缘第八,亦是一例。第六识亦有缘心之用。须知能缘所缘,相对而言。凡心缘心,必缘见分。凡心缘色,必缘相分。故或以见分为所缘,或以相分为所缘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13312705.html
  • 范古农答:第八是无覆无记,第七是有覆无记,则第八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随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不通第八,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亦通有覆无记否。

    问:第八是无覆无记,第七是有覆无记,则第八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随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不通第八,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亦通有覆无记否。   范古农答:第八中之种子,具足三性,有覆,无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02812701.html
  • 范古农答:唯识所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未识心与之不同安在。

    问:唯识所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未识心与之不同安在。   范古农答:心指其总体,识指其个别。有八种,而统名曰心王。又心就第八(阿赖耶)之集起义而得名,就前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了别义而得名,尚有第七(未那)名曰意者,以思量得名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455912692.html
  • 济群法师答:何为心、意、

    济群法师答: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属于意识范畴,第七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

    济群法师答

    何为心、意、?|济群法师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1378071.html
  • “八大心王”的深层心理学

    耳识;其他鼻、舌、身、意四根对香、味、触、法四尘所生的,就是鼻、舌、身、意四。还有两个心王,是末那和阿赖耶识。第七是末那,义为‘我执’,相宗称为‘染净依’,是专事传导输送的。相宗有一熟语:‘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往来传消息的就是这个第七。其中‘一个痴’就是‘第八’,它是含藏识,不问好与坏,只要由第七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了。五个门前做买卖的...

    元音老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3046344.html
  • 问:“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是说什么?

    根据唯识观点,我们有八个,分别是前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识。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因此,第六第七在初地、二地已开始转依。而前五和第八识则要到成佛阶段,在金刚道后才能转依。简言之,在修行转化心念的过程中,心识的转化是有先后次第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378091.html
  • 唯识述要

    。  第七呢,他也有限,只能缘我相,第八他只能缘种子,像 深,缘起见。都不及意识的领域宽,所以意识很重要。讲八的时候,特别是在法相案的修行,意识他看得特别重。一切,万法唯识,唯识所变,而八...精神错乱,狂位的时候,这个情况不完全一样,这是第六下面介绍第七。  第七叫未那,相 的梵语就是“义”,意义是思量,思类,量度,这个叫第七。这第七就是对他自己讲是第七,对第六来讲他又是根...

    吴信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82961358.html
  • 为什么在入定的状态下可以开发习修者本具的佛性智慧(为什么会“得定开慧”)?

    和障碍。  当我们休息(睡眠、做梦)时,第一到第六(眼、耳、鼻、舌、身、意)虽然停止了活动,但此时,第七末那却开绐活跃起来,它担负着意的分类、加工、组合和对时空的功能。末那识若遇外缘,即产生...佛性种子显现出来。当我们处于休息(或入静)状态时,眼、耳、鼻、舌、身、意虽然停止了活动,但第七未那依然活跃,用“我执”包裹着众生的“佛性种子”,只有当我处于入定,这种超觉意识状态时,才能使第七停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3444193.html
  • 易理与佛法[太虚大师]

    所变起,而直观第八是无始无终、无边无中、无内无外的。无始无明忽动,即由起信论三细相之无明业相而成第七第七与第八识相对之后,第八真如即隐没而成为第七所执之我,故笫七为能执,第八为所执,即起信论之三细相之能相见、能现相。此能执我之第七,与所执第八之我,可比易所说之阴,阳两仪。笫七、第八能执所执相应的即为无始四惑,是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此四惑相应,即世间的根本。痴、爱凝重如阴柔...

    太虚法师

    易经|周易|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8080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