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8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是指意识。同时人还有“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它们分别对应着五尘:色声香味触。都是这些感官想到得到享受,才造成痛苦。  第二是“集谛”,就是说无明,这是说受苦的原因。不明白人生是幻影,所以产生种种...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最基本的教义主要指“四谛”。  第一是“苦”,这是讲受苦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是“娑婆世间”,意思是“不堪忍”。人生有二苦和八苦之说。二苦是指内苦和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5550278.html
  • 佛学

    灭",即"四谛"中的第三---"灭"."入灭"说得通俗就获得解脱,那么必须弄清造成痛苦的原因,这就是"集"."四谛"中的第二,"集"本意是造成痛苦的原因.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的根源就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145801.html
  • 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死轮回确实是满载着痛苦。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道德是力有未逮的,我们必须依靠佛法的最高原则。  前面提过,痛苦的来源是欲望,这正是佛陀所言四圣谛中的第二 —— 集谛。欲望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感官」的欲望,追逐物质和从物质中获得快乐,包括形状、颜色、声音、香气、味道、可触摸的东西等。第二种是「想成为什么」的欲望,也就是根据个人所好,想成为这个或那个的欲望。第三种是「不想成为什么...

    佛使尊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2640208.html
  • 用现代的观点看佛教

    道”。通过“道”,可以证实第二“集”和第三“灭”,因为通过修道,一个人可以戒除贪和无明。而通过戒除贪和无明一个人即可消除痛苦。正如在科学上一样,这个实验可以重复的,因为不仅佛由此脱离了众苦,而且...衣服,吃什么食物,或留什么发型。 我要谈的第二点,是关于佛教的“实用主义”或者说“实际性”,和关于佛教“正视问题”而不搞形而上学的这个事实,以及佛教识别具体问题并用具体方法解决问题的手段。在这一点上,...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71275310.html
  • 宗教的净土与哲学的净土

    、而呻吟;人死时是一种苦,人为死亡而恐惧、而慨叹、而有“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的怖栗!  “四谛”的第二──集,是状述人于现世生命上永不停止的业障的集结。业障由人的妄情:贪、嗔、痴、慢而生...人要“灭去”由第二所说的集而来的痛苦,亦即灭去由第一而为说的苦。人期待此“灭去”。因人若无此“灭去”,将永无止境地陷于由集的不断垒积而生的业障的痛苦灾劫中。  “四谛”的第四谛──道,是指由释迦佛于...

    李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3342580.html
  • 世界著名学者对于佛教的批评

    以后多年的痛苦经验,德国是深尝了悲哀的意味了。媾和以后多年的黑暗艰难的生活,将佛说四圣谛的第二(按即苦)教训于整个的德国民族,移转了许多德国人的心理,他们是要在佛教里面寻求真正的安乐了。”  法国...

    陈旡我居士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20040900.html
  • 捧出佛家人文主义宝藏!

    ”、“第二”和“非了义”。章太炎先生则认为,佛法重视自心,轮回、天堂及地狱是承袭印度婆罗门教的旧说,不是佛法的根本观念。  太虚大师将宗教分为三种:一鬼灵教,二天神教,三自心教。他认为,鬼灵教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前之诸佛,但为吾之导师善友,绝无所谓权威赏罚之可言。是故在宗教,则不免屈抑人之个性,增长人之惰性。而在佛法中,绝无有此。  第二,凡一种宗教,必有其所守之圣经,此之圣经,但当信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3155220.html
  • 断除淫欲的方法

    的过错,因为某些比丘內心尚未调伏,有可能会不慎而犯戒,所以佛才这樣告诫。   若思惟深一点,贪欲帶來苦,你将发觉这是四圣谛的第一:苦。进一步就会思惟它产生贪欲的原因,而会追根究底地找到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二:苦因。接下来就会想去消除它,以及寻找灭除它的方法,这就是其它两个圣谛。如理作意与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是修慧的一种。   此外,下面再提供四种佛陀教导的有效方法。   (4)不淨观 ...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4484614.html
  • 四圣谛的多层义蕴与深层义理

    所摄;但在大乘佛教的梵文圣典则以涅槃寂静印取代一切皆苦印,如此三法印的前二者仍属苦,而涅槃寂静印则为四圣谛之中的第三亦即灭谛所摄。至于十二因缘可以说是构成四圣谛之中的第二亦即集谛的教义内容。...等,世间现见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中故”);灭、道二谛则属胜义谛(因“诸出世间真实功德,皆入灭、道二中故”)。第二说是,不但前二,连灭谛也是世俗,盖因&...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33941023.html
  • 创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三)

    想要了解奋斗的过程,亦即了解“我”是怎样发展和运作的。此即列为第二的集谛。  我们在讨论修道上的唯物那几章里,说过很多人都误以为“我”既然是苦之根,修道的目的就一定是征服“我”和消灭“我”。他们力图...仔细看看佛陀初转法轮所讲的四谛,则会有助于迷惑的澄清。  四谛是:苦、集谛、灭谛和道谛。我们从苦谈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谈猴子的迷惑和疯狂。  我们首先要看苦的现实。苦的梵语是豆(duhkha),...

    创巴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50843038.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