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09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范古农答: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唯三性中之无记性有无覆有覆之别,故明昱法师有四性之说。然则第六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意根为有覆)而前五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第八以前五根为相分故)。

    问: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唯三性中之无记性有无覆有覆之别,故明昱法师有四性之说。然则第六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意根为有覆)而前五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第八以前五根为相分故)。   范古农答:三性无记,即对善恶而言。有覆无覆,为染净二法之别。七未转时,总是染法。故此无记应通有覆。第八相分,是五根非五。勿相涉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34812709.html
  • 问:“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是说什么?

    根据唯识观点,我们有八个,分别是前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识。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因此,第六和第七在初地、二地已开始转依。而前五和第八识则要到成佛阶段,在金刚道后才能转依。简言之,在修行转化心念的过程中,心识的转化是有先后次第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378091.html
  • 修行者最大的障碍——淫欲

    如此大的变化呢?   这要从你是什么说起。你到底是个什么呢?现在所说的你,实际上就是你的第六。而你的这个第六识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从你出生那一刻起,色、声、香、味、触,这五尘,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投射而成眼、耳、鼻、舌、身,这五,这五识又交错而成第六。这个第六就是现在你所认为是自己的你。   你出生之后,周围的人不停的告诉你,你是一个男的,于是就通过你的眼、耳,加入到你的第六...

    佚名

    |淫欲|戒淫|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21511532929.html
  • “八大心王”的深层心理学

    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兄弟五个专对外境,应付事宜。‘其中一个最伶俐’就是第六,即意识,其势力最强,一切事情都靠这个第六来分别取舍。假如第六不动,那么眼睛对境的时候,就和镜子照物一样,是现量的。现量者,就是这个东西是个长的,你看著就是个长的;那个东西是短的,你看著就是个短的,丝毫不加任何美丑、好坏、恶善、是非等分别。假如第六识随五一起启动,就生起了善恶、美丑、好坏、得失等种种事端。所以说,...

    元音老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3046344.html
  • 唯识别说

    尾巴,转不出来。   (四)第六是下手处   阿赖耶识虽然是唯识的主角,但它是无善无恶的。作取舍而驱动人的,还是以第六为主。第六与前五识俱起产生分别,薰染第七,第七识再薰第八,所以转识成智的下手处在第六第六除与前五识俱起外,有时会“独自操作”,像作梦、定中、散乱疯狂时,并不需前五的触境,自己就可演独角戏。亦即第六有“不理性”的...

    杨云唐

    空性|唯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23409431.html
  • 唯识别说

     (四)第六是下手处   阿赖耶识虽然是唯识的主角,但它是无善无恶的。作取舍而驱动人的,还是以第六为主。第六与前五识俱起产生分别,薰染第七,第七识再薰第八,所以转识成智的下手处在第六第六除与前五识俱起外,有时会“独自操作”,像作梦、定中、散乱疯狂时,并不需前五的触境,自己就可演独角戏。亦即第六有“不理性”的因子,除非前五支助,...

    杨云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33943597.html
  • 略论持戒主体——唯识学与现代自我心理学的自我观念比较

    是不为人所知的,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意识不到的;人们能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可分为前五第六。此外,上文中说的思(意志)、欲(希望)、胜解(理解)、念(记忆)、慧(抉择)等,都是心所。现行生起时,都有或多或少的心所共同生起,参与心理活动。  那么,六和众多心所共同活动时,有没有一种主导性的力量,使所有的心理内容形成一种统一性呢?有!那就是第六。  首先,在与心所的关系中,心所不能独立活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673528.html
  • 问:慈悲心是一种情感吗?

    轮回就有了动力,永不停止。 佛教禅定是得大智慧,就是转识成智,由五蕴六转化为成所作智和妙观察智,情感就是缘于五蕴或前五第六,前五有苦受乐受,第六因妄心妄执而有爱恨情仇,所以不但要放下,还要...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9381977383.html
  • 为什么在入定的状态下可以开发习修者本具的佛性智慧(为什么会“得定开慧”)?

    鼻识、舌识、身识,也就是我们的感觉五官。前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追随色、声、香、味、触的感官满足。第六意识则由五官感觉整理合成,并且具有了评价功能,产生我见,众生便有了贪、嗔、痴、我慢、我疑五种烦恼和障碍。  当我们休息(睡眠、做梦)时,第一第六(眼、耳、鼻、舌、身、意)虽然停止了活动,但此时,第七末那却开绐活跃起来,它担负着意的分类、加工、组合和对时空的功能。末那识若遇外缘,即产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3444193.html
  • 第六意识与解脱

    第六意识与解脱  目前所传众多法门中,大多数修行的中心就是修我们的第六意识,当然也有直接修第八的法,这个我们暂且不谈,先说第六意识他的功能最大,他贯穿欲,色,无色界三法界的。因为有第六意识的烦恼面存在,才感应我们这个世界有须弥山。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的妄想,玄奘大师在八规矩颂中说: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回易可知。就告诉我们三界轮回都包括在第六意识中。如果这个理见不透,修任何法门都很艰辛。  一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2165110.html